
国人爱送礼,而礼品首选就是茶。送茶,可谓是老少皆宜百无禁忌。以至于,很多人从来都不买茶。因为送的茶太多,根本就喝不完。
有一次在首都图书馆做茶文化讲座,和听众聊起了平时都和什么茶的问题。席间一位老大爷坦言,谈不上喜好,人家送什么就喝什么。
话糙理不糙,这种喝“礼茶”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喝了一辈子茶,愣是没进过茶叶店。平时,主要就喝送来的茶。真要是想送别人茶,就从家中众多的礼品中挑选一份就是了。
乾隆皇帝爱送茶
以茶送礼,起源自国家层面。茶,自古是颇有欢迎的国礼之一。当然同样是送茶,由于赠送的主体不同性质也迥然各异。
比如,大国向小国送茶可称之为“馈赠”。若是小国向大国送茶,那就属于“进贡”了。当然,只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下的“茶礼观”。如今国与国之间都是平等,肯定都属于互赠国礼了。
清单如下:
拟赏英咭唎国王:普洱茶八团,六安茶八瓶,武夷茶四瓶。
乾隆皇帝不愧是十全老人,送茶礼都是和一般人不同。当然,人家这不叫送茶,通篇充斥着一个“赏”字。
外交场合常送茶
既然要赏,自然出手要阔绰大方。就乾隆皇帝赏给马嘎尔尼使团的茶叶,估计两辆金杯车都拉不走。不仅出手大方,而且品种还十分齐全。
正使之外,副使也别跟着白忙活。虽然副使的儿子没有什么职位,但大老远来了也别让孩子空手回去。总结起来,就是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历史上的这次会晤,是一场经典的“鸡同鸭讲”式对话。马嘎尔尼使团试图建立的外交,在乾隆皇帝眼中只不过是朝贡体系的一部分。
现代外交和古老朝贡,有着质的不同。英国和清朝间未能建立外交,远不是下跪问题那样单纯。从乾隆茶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天朝上国的姿态。要想融入外交体系,乾隆皇帝要先学会“送茶”而不是“赏茶”。
新中国成立之后,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国礼。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史称中美邦交的破冰之旅。中美领导人好多年不见面,怎么也得送点见面礼。但美国富得流油,有什么东西能镇住他们呢?思来想去,能当此大任的还是只有茶叶。
主席、总理都送茶
难道中美两个大国的握手言欢,才值这不到250G的茶叶么?尼克松虽然谈不上愤怒,但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除去毛主席送的大红袍,周总理自己也给尼克松备了一份礼物。尼克松打开一看,敢情还是茶叶。只不过,品种换成了中国名茶——六安瓜片。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送礼选的都是茶叶。想必,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以茶送礼的习惯,随后延续了下来。1997年香港回归后,江泽民代表中央政府送给董建华的礼物还是名茶大红袍。只是这次分量更小,变成了20G的一小份。
乾隆年间的大手笔“赏“茶,新中国以克为单位送茶。茶是国礼,也可称为百姓间馈赠的佳品。
若您还为年节送什么礼而头疼,那不妨试试茶叶。不仅丰俭由人,还算是礼轻情意重。最为重要,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不论何时,不论多重,茶,在中国人的社交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