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从立春到谷雨,万物始生,百花竞放,桃红李白,燕紫莹黄,翠色最是撩人。惊蛰后,可观可赏的绿茶,陆续开始采摘、制作、上市。清代才子周亮工的《闽茶曲》中写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沾唇。”刚做出的绿茶,寒火并重,少饮无妨,但不可再春寒料峭的春天里饮用太多。早春时节,寒邪未消,冬季郁积在体内的寒邪,又尚未散尽,此时芳香解郁,温透散寒的高香茶,或是去岁已经退火完毕的武夷岩茶、凤凰单纵、正山小种红茶,是我们健康喝茶的不二选择。高香的传统茉莉花茶,陈化良好的普洱茶,老白茶等,也常常见于茶席之上。
茶类不同,其外观、汤色、滋味各异,席布和茶具的选择,便会有所不同。春光烂漫,花材相对于其他季节,选择的余地较大。茶席插花的主色调,不能与茶汤的色彩相违和,最好能把茶汤衬托的更加亮丽清透。春季茶席上,经常使用的花卉,多为梅花、兰花、水仙、樱花、桃花、杏花、海棠、牡丹、芍药、凌冬的石榴、无名的山茶等等。
在唐代,有一个著名的春日茶席,见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这个茶席野趣盎然,也很自由潇洒。参与其中的人们,即可躺在草地上,指点白云霞雾,又能坐攀于花枝间,逗引茶席旁边的黄莺。春色醉人,伊人不醉,是因有茶,才让人微觉清思。
唐代的这个春日茶席上,白色的盏里,茶汤殷红,如琥珀般美丽。这让嗜茶的我,有点读不明白,以绿茶为主的唐代煎茶,怎会出现经过氧化、发酵、焙火后才有的红汤茶?是煮茶时添加了大枣、橘皮、桂皮等调味品的原因吗?一切还尚未可知。除此文外,唐宋的其他文献,对于红汤的茶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这也是我关注这个特殊茶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