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在家中收拾整理杂物,翻出一个经年不用的盒子,打开一看,赫然发现自己当初收藏的一些字帖字画,这才恍然,原来自己一度是很爱书法、画画这些艺术的。
我念中学时,那会时兴练庞中华、田英章、司马彦的书法,家中严父也写得一手好字,在他的要求和带动下,我练过一段时间的正楷和行书,起初是照着临摹,后来就照着书写,也曾临摹过毛笔草书,收藏过相关老师的笔墨绘画,可不知何时何因,就放弃了这份爱好。终不了了之。
现在我能想起的,是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朋友家拿字帖回来临摹的那些夜晚。还有几个黄昏,在表哥家窗台前一遍遍看着张旭草书那些美好时光。
练过字的人都知道,多看多练是不二法门。即使你悟性再高,也得勤学苦练。临摹看起来是跟别人写字,看不出有自己的风格,其实等你练得越来越熟练越好后,是可以把自己的风格融入到作品中去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说的这么一回事。
练习书法也是个精细活,要想把字练好,除了长期的坚持,还需要静心,全神贯注,认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脑、眼、心、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它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久而久之,人的性情会得到较好的改变。
“书如其人”,书法作品也会透露出个人真实的内心情感,看到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好似能知晓一个人的个性和脾气,一撇一捺,一点一横,粗浅或深细,沉稳或轻盈,自然流露出作者的个人秉性和喜恶。此外,在不同的心境下,人们写出的字的神韵也不相同。看王羲之的《《兰享序》,优美自然、平和恬淡,估计彼时王羲之兰亭会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情定是愉悦的。
一手好字,笔酣墨饱,行云流水,气韵生动,神采飞扬,能给人美感和愉悦。
艺术素来就有相通之处。朱光潜先生说,一切艺术,先学习前人,锻炼筋肉,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练习书法和习茶的过程、意义都如出一撤。开始习茶时,会觉得“规矩”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少,茶艺看似简单,自己去做很不简单。想要茶艺好,也得勤学多练,多悟多思。每一泡茶汤,味道也各有不同,也能表达出泡茶之人的心性。茶能修身养性,这个不用我多说。
茶与书法都属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都追求着淡泊宁静、和谐互敬的境界。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每一口茶都凝结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汗水。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宋代,茶人迭出,书法家群起。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
在我看来,书法与茶紧密结合的一种方式,便是那些写茶的书法贴。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信札《苦笋贴》,上面写着: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流动,起伏随势,让人陶醉神往。清简如水的文字,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还有些书法贴,是记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人称为“张癫”的张旭,以最恣意的形式---草书提笔写下:忽肚痛,不可堪。肚子痛也会写个帖子出来?张旭可不管这么多,提笔落墨,一挥而就,世间就有了这个《肚痛帖》。不得不说,这种书法贴是可爱的,调皮的,也是生动的,让人觉得有可亲可近的尘世欢喜。写字的人的各种情态趣意也跃然纸上。
年少轻狂时,很喜欢行书、草书、行草……那多辽阔多帅气多跌宕多起伏,形式多变,不拘泥。一如品饮岩茶、生普给我们的欢喜和忧愁;而如今,则喜欢楷书,一笔一画,方方正正,情真意切,容不得半点虚幻,每一笔都要你交代得一清二楚。看着它们在你笔下出现,你内心坦然又安宁。一如品饮熟普给我们的平和和从容。
从前,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是很吃香的,也易受到别人的赞美。现在,大家都是“电脑族”,平常使用字、笔的机会都不太多,更别说能静心下苦功去练字了。可那种墨韵茶香带给我们的非凡美感,浸润了我们人生一段美好的流年,还是让人惦念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