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嗜花茶, 在茶馆泡茶多为香片。同一香片, 又有大叶、小叶之分。北京人喜小叶, 天津人则喜大叶。茶客在罩棚下坐, 用粗磁茶具; 在雅座坐, 用细磁盖碗。过去北京之有闲阶级, 较任何城市为多, 故茶馆生意, 极为兴隆, 遍布内城、外城及近郊。大茶馆如前门外的天全轩、裕顺轩、高明远、东鸿泰, 前门里交民巷的东海升, 崇文门外的永顺轩, 崇文门内的长义轩、五合轩、广泰轩、广汇轩、天宝轩, 东安门大街的汇丰轩, 北新桥的天寿轩, 安定门里的广和轩, 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宣武门外 三义轩, 宣武门内的龙海轩、海丰轩、兴隆轩、天福轩成, 阜成门内的天福轩、天德轩, 西直门内的新泰轩。还有,《马思远》本是一出京剧, 也被取为一个茶馆的字号, 开设在大栅栏,不过时代就更早了。
这些大茶馆在庚子年以后就慢慢不景气了。而前门外的茶楼, 却应运而生,为此, 大茶馆也就更加萧条, 相继歇业。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地安门外的天汇大院, 可以知道那就是天汇轩的原址。至于茶楼, 则最早的是前门外宾宴楼的绿香园。继起的有青云阁的玉壶春, 第一楼的碧岩轩、畅怀春, 集云楼的雅园,劝业场的蓬莱春、玉楼春, 城内东安市场的东安楼、中兴楼、舫兴楼、裕源堂,地安门外的集贤楼。记得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 民国初年), 青云阁玉壶春设备最好, 点心皆出自福建厨师之手, 蒸饺、炒面别具风味, 故一般人趋之若鹜, 每日客满, 座无隙地。北洋军阀时代, 北京市面有了很大变化, 此种营业, 日就衰落。"七•七"事变之后, 茶楼全被摧毁。
清茶馆:专卖茶水。方桌木凳, 清洁非常。小型茶壶、两个茶碗。水沸茶舒, 浓香扑鼻。春夏秋三季, 茶馆门口高搭天棚。棚架或房檐椽头下, 挂有木板招牌, 刻写"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叶名称。招牌下系有红布条穗, 迎风飘扬, 站在远处一眼便看见。每日晨五时左右即挑火开门营业。顾客多是悠闲老人, 如清末遗老、破落户子弟, 更多的则是城市贫民和劳苦大众。这些人, 由于有起早遛弯儿的习惯, 常常手提鸟笼往城外苇塘附近遛鸟。回城后, 就到茶馆喝茶休息。这时, 他们把养的百灵、黄雀、画眉、红靛、蓝靛等名鸟, 或挂在棚竿,或放在桌上, 脱去鸟笼上的布套, 顷刻间,小鸟即发出仿效喜鹊、山鹊、老鹰、布谷、苇扎了、大雁、家猫等叫声, 多时可达十三套叫法, 各逞歌喉, 引以为乐。诸老人则谈茶经、论鸟道、叙家常、评时事。冬天, 顾客多在屋内喝茶聊天。
清茶馆主人为了招徕主顾, 扩大营业, 在春夏秋三季还举行"串套"活动( 即听鸟鸣)。对养有好鸟的知名老人发出请帖, 请他于某月某日携鸟光临。请帖很讲究, 花笺红封, 浓墨端字。同时还在街头巷尾, 张贴黄条。届时养鸟的老少人士都慕"鸣"而来, 门庭若市。这样, 茶馆不但生意兴隆, 利市百倍, 而且因此名噪九城。如崇外大街路西万乐园,曾多次举行这种活动。
中午以后, 清茶馆就换了一类顾客。有拉房纤的房屋牙行, 以此间作为交换租赁、买卖、典押房屋消息的聚会之所;有收买旧货走街串巷的打鼓小贩, 一面喝茶, 一面在同行间互通信息( 打鼓小贩遍称茶馆为"攒儿上")。还有放高利贷的, 经过介绍在茶馆那儿借钱给劳动人民, 从中盘剥。如过去和平门外南新华街的天和轩, 就属此类型。
书茶馆:上午接待饮茶的客人, 下午和晚上则约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茶客们边听书、边喝茶, 以消磨时间。这里面有失意的官僚, 有在职的政客、职员以及商店经理、账房先生、纳福老人和劳苦大众。下午的评书有著名演员刘继业的《济公传》、王杰魁的《包公案》、连阔如的《东西汉》、赵英颇的《聊斋》等; 晚上鼓词有《前后七国》、《三下南唐》等。顾客除付茶资外, 每说完或唱完一段书后, 随意给一二文钱。说唱收入的分配方法, 事先由茶馆主人和说唱艺人协商订约。上座多少当然以艺人的名声, 艺术技巧与说唱内容能否叫座而定, 但说唱艺人的收入一般是仅能温饱而已。如天桥的二友轩, 花市的三友轩、青山居、万乐园等, 皆属此类型。
在书茶馆类型中,应当重点提出的是天桥三角市场外的二友轩。二友轩早晨不卖清茶, 下午一二时开始说书, 连续说到夜十一时。它虽经营茶水, 但主要是接待顾客听书, 以听单段大鼓为主。演员全部是坤角( 女演员), 轮流演唱小段。曲目中, 京韵大鼓有《大西厢》、《宁武关》、《游武庙》、《百山图》、《战长沙》、《草船借箭》、《徐母骂曹》、《长坂坡》等。梅花大鼓曲目大部以《红楼梦》为题材,如《探晴雯》、《黛玉焚稿》、《黛玉葬花》、《红楼二尤》, 还有《红梅阁》、《老妈上京》等。在二十年代还有北板大鼓、唐山大鼓。当时大鼓通称小口大鼓和大口大鼓( 或木板大鼓和铁片大鼓、梨花片大鼓、铜片大鼓)。
茶座设备比较考究, 有藤、木方桌椅。顾客边喝茶、边听大鼓。室内还有小贩到桌前卖五香瓜子、干咸瓜子、甘草瓜子、白瓜子、五香咸栗子、煮小花生、焖蚕豆、冰糖葫芦等小食品。堂倌在台下请顾客点唱, 手持一把纸折扇,两面书写鼓词曲目。茶客指定某演员唱一曲目, 要另付给演员一些钱, 多少不等,过去曲艺界有句术语叫"戳活儿", 就是指茶客捧女角的一种形式。年轻的女演员"挂"上了捧角的客人之后, 有的客人还赠送演员缎绣围桌、锦旗或横额,上款绣"某某女士( 或艺名) 惠存", 下款绣"嗜曲者某某赠", 也还有在中间绣上"色艺双绝"或"玉润珠圆"等字样的。这样就表示这位年轻的女演员已经有人捧了, 也是将要唱红的预兆。当然, 捧角的不一定都看在女演员的艺上,有些人捧角,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棋茶馆: 在过去的天桥市场一带, 顾客以劳动市民和无业者为多。茶馆设备简陋, 有用圆木方木数根半埋地下, 或用砖砌成砖垛, 然后铺上长条木板, 画成十几个粗细不匀的棋盘格, 两旁放长板凳。这种长条棋案共设有十余张, 每日下午聚集的茶客不下数十人。茶客在此聚精会神地对弈,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痛苦。茶资外不另付租棋费。这样的茶馆, 由于业务单纯,生意并不好。
此外还有季节性的茶棚, 除厂甸、蟠桃宫等定期庙会外, 以什刹海最为著名。自立夏至秋分前后, 沿北岸形成一条茶棚长廊。茶棚半在水中, 半在岸上。每当夕阳西下, 清风徐来, 水面绿叶红荷, 迎风点首。坐在小西湖茶室北侧的茶客, 伸手可触莲花, 举杯啜茗时, 花香茶香浑为一体, 水上岸上不辨东西。海岸南面的席棚以卖时鲜和风味小吃为主,新采的莲蓬、菱角、白藕水气未消, 鲜嫩可口。小吃有苏造肉、芸豆糕、豌豆黄、炸白薯、茶汤、杏仁茶、杏仁豆腐等。这些小吃不但是北京特产, 而且采用清宫内廷的做法, 更加使人一尝为快。这些茶棚后来日渐发展, 由临时转为固定,并迁入游人众多的园林中, 如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太平花、上林春、集士林,北海公园的双虹榭、道宁斋、漪澜堂,太庙的后河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