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一生经历种种磨难,生活颠沛流离。他才华横溢,著书颇丰,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一部《茶经》。他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只是一本专业性的茶书么?
对,这些都对,陆羽是伟大的。小编觉得他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三样东西,或者说三颗种子。
一、知识的种子
第一颗种子,叫知识的种子。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唐朝以前,茶的用途不广,一般只把它当作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作饮料。
知识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传播并且促进社会发展的。陆羽通过《茶经》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用简单精炼的语言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了茶知识,竭力主张饮茶。
于是茶的地位日益提高,自此以后,茶因此成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致使朝廷要征收茶税。又因文人墨客士大夫饮茶之风日盛,茶事大兴。
“羽嗜茶,著茶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茶圣陆羽撰写了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给茶叶生产留下了一部”百科全书”,直接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甚至一千两百多年后,陆羽所提出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二、精神的种子
第二颗种子,是精神的种子。
《茶经》这本书,只有三卷七千余字,字字珠玑,甚为难得。相比现在的作家,动辄一本书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真的不多。但写本书,真的不容易。
也许我们很难理解,不就是写本茶书了,有那么难么?事实上,真的很难。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报刊杂志、图书馆,也没有飞机、高铁,更别说谷歌、百度了。要找一款茶,还要跋涉千山万水去考察,还不一定能找得到。
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
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
一本茶书,陆羽一共花了二十六年,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了真相,他翻山越岭,披星戴月,每个器具、每个产地、每个典故、每个细节,他都死磕到底!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
可以说,陆羽把务实和笃行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陆羽之所以被尊为茶圣,不仅仅是指他的品茶鉴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献身于茶事的精神。
三、文化的种子
第三颗种子,是文化的种子。
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今天,大部分人都会赞同: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比飞机大炮更能征服人心。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据说在宝庆年间,唐代宗想向北方回纥人购买一批良马以充军备。不想派去的使臣回报说,回纥人同意给天朝一批良马,但他们既不要金银,也不要绸缎布匹,只要一本名叫《茶经》的书。
开始,代宗还不肯换。后来,想到安史之乱时,回纥人曾出兵相助,加上大唐与回纥又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就答应了回纥人以万匹良马换一本《茶经》的要求。当时一匹马可以换四十匹丝绸,万匹马就等于四十万匹丝绸,足见《茶经》在当时人们眼中的价值。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茶市。”
第一,把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陆羽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完整的中国茶艺,并且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饮茶不光是为了解渴,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还是一项极富诗情画意的高雅活动。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第二,重德与崇俭。陆羽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并且通过饮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凡三足。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从茶的实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选择,各地风俗的呈现,茶的华夏版图也变得清晰可见,到最后形成的是茶的图腾与仪式,天人合一的茶道理念也就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运化之中,只有与自然浑为一体,才能再回到自然。
这就是陆羽留给我们的三颗种子。茶从“南方嘉木”变成了一种带着魔力的饮料,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的挑剔口味,陆羽当居首功。
“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先生早已作古。但他的传奇却化为一缕缕茶香,守候着芸芸众生的幸福。就用一句范仲淹的诗文来总结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