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喝茶而远足去找水的大有人在。
茶圣陆羽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水泡茶最妙:“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古有风炉(灰承)、
竹制的筥(盛物的圆形竹筐)、
炭挝、箸(火筴)、
鍑、交床、夹纸囊、碾槽、
罗合、则、水方、漉水囊、
瓢、竹筴、鹾簋揭、碗、熟盂、
畚、札、涤方、滓方、
巾、具列、都篮。
这么多的器,再加上不同材质,琳琅满目,取而用之!
水沸,泡茶,茶叶慢慢地散开,叶瓣一片片张开,像向下伸展的树。
要等到茶色出来,水稍凉,品一口,而不是一口喝光。
“品”字有三个口,一口,一口,分三次品完。
更慢的是,一杯两杯茶喝下去,觉察不到这时光的变化,一切美好都在这一杯茶里,茶香醉人,茶醉人!
茶喝上10年,也许你的面色看上去很红润,
那也说不上是否与喝茶有关,
大多数天天喝茶的人,
脸色看上去跟天天喝水样子的也差不了多少。
但是,喝茶需要工夫、经验,喝茶是一种仪式!
不是说喝就能像喝可乐那样拧开盖子立马可得!
必须慢下来,心急泡不出好喝的茶,也喝不到上天御赐的“甘露”!
有时候有急事去找人帮忙,火急火燎的飞身赶到。
朋友说,先坐下来喝杯茶。
其实是想让你安了心,才好说事。
喝茶要有个歇处,家里阳台上、老树下、花园里……
只要歇下来,就可品茗!
在路上奔波着的人是不喝茶的。
以前人力车夫喝的大碗茶,是用来解渴的,用的都是草药,薄荷般清凉。
茶不是用来解渴的,而是用以清心的。
清心是很玄妙的事,无法衡量,
你觉得清就是清,别人觉得你没清,
你也说不清,清心是说不清楚的事,是不用嘴巴来呈现的事!
这也是茶文化中玄妙的事!
我们不说,只体会!只悟!
茶很具体,叶子、水、火、茶杯、舌头……心很玄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茶叶、水是形而下的,大地般自然、原始。
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心寡欲。
喝水只有“天”,直接作用于身体,不养心。
茶水也是水,树叶泡过的水而已,但此水非彼水,可以清心。
这就是喝茶与喝凉白开的区别!
中国茶文化早在隋朝(公元593年左右)就传入日本,距今巳有一千多年。
据日本《古事根源》及《奥仪抄》两书谈到,日本圣武帝于天平元年(729)召集僧侣百人,在宫中诵经四天,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
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一生建筑寺院不少,并在寺院中种茶之语。
茶流入日本,日本人悟出茶与道相关,茶里面有道。
道是要靠心去体悟的,茶将道物化,你可以通过体验、经验去悟道。
养心才可以悟道。喝茶是通向道的一条小路。
道与真理不同,真理要追求、分析、学习,不喝茶也可以获得。
道不行,需要体悟,道总是在当下,在世界与人生的现场。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入世,“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
茶则是对这种世界观的一种当下的反驳、瞬间的疏远与叛离。
喝茶不是学习,是生活,是把玩,道就在其中。
最好的茶泡出来没有多少颜色,看着是清水,喝起来有味道,这是茶的最高境界。
喝茶讲的是人皆可以清心,人皆可为圣。
每个人都可以泡茶,修敬无阶。
树叶和水泡出来的诗意,一杯下去,令人超然物外,淡泊忘机。
真理可以总结出来,脱离具体人生,广为传布,放之四海而皆准;道却不可说,无法学习,只可体悟。
茶很慢,和从前车马邮一样慢!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