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好不容易才从新年第一天上班的文山会海里解脱出来,竟然了无睡意,习惯性打开电影频道的回放功能,下意识的点开了一部名叫《草木之恋》的影片。我没有被片中茶王千金陈茗香与青年茶师杨佳木曲折唯美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却被他们在梦想与现实,道义与爱情之间传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深深打动。关掉电视机,我不由得思绪翻飞、浮想联翩。
作为一个地道的安徽人,大学时我有幸见识和品尝了黄山毛峰的状如雀舌气似兰、六安瓜片的色翠香清味甘鲜、祁门红茶的质清味醇汤红艳。大学毕业后在杭州龙井茶园附近工作了十多年,不仅对西湖龙井形、色、香、味如数家珍,还曾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到隔壁茶山上亲自体验采茶、选茶、炒茶的全套工序。这些年来,也曾不止一次为君山银针的芽竖悬汤、都匀毛尖的鱼钩雀舌、安溪铁观音的芙蓉沙绿、武夷大红袍的清香甘醇感叹点赞,但是始终让我情有独钟的唯有洞庭碧螺春。
我清晰记得高二那年春末,发生了一场遍袭校园的流感,素日里对感冒不屑一顾的我也不幸中招,而且还在课堂上咳嗽得声嘶力竭、喉咙出血。正在我咳得无计可施时,下午上课前,按本家辈分该叫小姑的云同学塞给了我一把形状可爱的绿色干草,嘱咐我放几颗在口腔里含着润喉止咳。说来也奇怪,不知道是神奇干草的特殊功效,还是心理暗示下的自我康复,几个小时之后我的咳嗽竟然近乎痊愈了。事后我问她给我含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她笑着告诉我:那是一种茶叶,叫洞庭碧螺春。当年,出身乡村、见识短浅的我,羞赧之余,竟又想当然的认为洞庭碧螺春是产在湖南洞庭湖畔,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碧螺春的产地是在东太湖的苏州洞庭山。
零八年春末,苏州出差闲暇,下属单位的同仁陪我去心仪已久的洞庭山旅游观光,我对风景旖旎的太湖春光、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全不感冒,而是直接登上缥缈峰茶园,亲身体验了茶农“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的不易,懂得了每一缕浓郁茶香都源自千万滴普通汗水的艰辛。
一二年初,春寒料峭中的一次工作应酬,我有缘结识了一位身为商贾,却一心礼佛、法号妙心的才女,她一边苦心经营着一家文化产业公司,一边热心投身于慈善事业,每周抽时间去福利院做义工,还自费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创办了《普觉》观音文化研究杂志,弘扬佛法、宣扬善举。不久后的一个傍晚,我和一对年龄比我稍小几岁的文艺男女,应邀去她芷兰飘香的工作室做客,她打开琳琅满目的储茶柜,要为我们三人每人沏一壶自己最爱喝的茶,我点的自然是碧螺春。她先是取一些茶叶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许开水浸润茶叶,待茶叶舒展开后,再将杯斟满,一时间杯中犹如雪片纷飞,观之赏心悦目,闻之清香袭人,端在手中顿感其贵如珍、爱不释手,有生第一次领受了“有茶醉人何须酒”的境界。那晚,她边沏茶,边给我们普及茶文化,介绍了茶圣陆羽的水有“三沸”和碧螺春的掌故。我才知道,洞庭碧螺春虽有千年历史,但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而后位列中国十大名茶前三甲。
古人云: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茶里藏河,茶中有山。有人说:茶里有季节,泡着一个夏、卧着一个秋、藏着一个冬、孕着一个春,天天喝茶品尽四季。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