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可不止云南生产过“普洱茶”】
曾任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的邹家驹先生撰文回忆,1981年,四川开始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当年出口607吨,82、83、84年出口量保持在五百吨出头。重庆86年搞了17吨,贵州85年以后每年也搞个5吨、8吨,江西80年和84年各搞了5吨和20吨,海南88年也弄了8吨。湖南从80年的13吨开始,发展到83年的253吨,86年的150吨。
以各地中小叶种烘青、炒青工艺为原料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与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渥堆发酵的熟茶有着本质不同。日本人抱怨“普洱茶”不但没有药理作用,还像药一样苦得出奇,是因为这些“普洱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而是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碧螺春等烘炒青过期陈茶,虽经渥堆发酵,但内含物质与熟普是完全两样的。正是这些滥竽充数的中小叶种烘炒青“普洱茶”,引发日本舆论与市场的抵制,普洱茶热在八十年代末迅速降温,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熟茶渥堆需要“加料”吗?】
@普洱杂志社:熟茶的渥堆要往里面加什么东西吗?比如说像酿酒要加酒曲,发面要加老面一样?答:不用,只要加适量的水就行了!熟茶发酵是自身带有的酶,在适宜条件下催化有益菌种快速繁衍而产生的一种极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给它环境就可以了,不用任何添加剂。这个反应所需要的酶和菌种以及物质基础,都是晒青毛茶本身就具备的。
【喝茶讲究】
@觉人blog: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时常听到这句话,也不经意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因为她代表了一种心迹,象征着一种情怀。喝茶,从水到器,从环境到对象,从形式到仪式,都有着极致的追求,这些由文人所倡导的追求,甚至上升到了“道”和“理”的高度,成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和时代精神的缩影。有人对文人饮茶所追求的细节表示不解,对他们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茶之大义”报以微词,甚至还有人说风凉话,说这是穷讲究。他们怎么能够理解喝茶人的心灵世界呢?说穷讲究,其实也没有说错,仔细想想看,穷这种说法是很不礼貌的,好比现在成功人士动辄给人煮鸡汤,他总是比你有钱财,才有资格说你穷,他说你讲究,话里的意思无非是:你看你,都穷到这个地步了,还这么讲究干啥。在他们眼里,讲究是可以量化的,讲究是需要资格的,似乎是丰衣足食后,才能去做的事情。他们怎么会顾及我们的想法。而我们想的是,老子都这么穷了,就剩这一点喝茶的快乐,难道不应该多讲究吗?喝茶讲究,在我们的心里,意味着气节,他们何曾懂呢!
【套路】
@坂本羽:同学跟我讲,他们单位楼下开了家奶茶店,年后上班时间几乎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就有人在公司群里问“我要买杯奶茶,有人要带一杯吗?”,然后大家就开始说要喝什么,半个小时后奶茶店的小哥就抱着一箱奶茶上来收钱。就这么过了将近三周才有人发现那个每天在公司群里提议买奶茶的不是他们同事是卖奶茶的。
【茶人的手】
【茶馆定义】
@丽江解方:对于茶馆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提供空间供客人休闲娱乐,以茶水销售为主要营收的才是真正的茶馆。以产品销售为主的,应该叫茶庄,与茶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把“茶艺师”职业划归餐饮服务业,说明了茶馆的行业属性。
【世相】
@EC品牌观察:【一夜之间崩盘的百亿单品,预调鸡尾酒品牌为何如此短命?】1、营销过度,过于重视广告宣传。把精力放在如何吸引消费者眼球上,忽略了产品本身、消费者体验等重要因素;2、过度高估市场能力,预调鸡尾酒的火热是被广告、媒体、商家炒出来的;3、产品缺乏壁垒,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牌,相似的包装设计,相似的酒体色彩,预调鸡尾酒几乎没什么门槛可言;4、定位不明确,不能简单粗暴地凸显受众痛点。
@界面:【星巴克老大说:我努力了34年就是为了今天!】全球最大咖啡连锁星巴克终于准备好进入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的发源地——意大利。星巴克创始人Howard Schultz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从战略方面来看,意大利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就我个人和集团而言,意大利是最重要的。
@EC品牌观察:【受北美百货业关店潮影响 梅西百货春季将裁员近万人!】拥有超过150年历史的梅西百货可以说是美国百货业兴衰的缩影,为了进一步削减成本,今年春天将关闭约63家商店,裁员近万人,而大规模关店、裁员似乎并未能及时止损,净利润大幅下滑43%,降至6.11亿美元。
@界面:【《财富》评选全球最受尊敬公司 好多家十年前就钉在榜上了】每年《财富》杂志都会评选出世界50个最受尊敬公司的名单,2017年苹果成为榜首,亚马逊及星巴克分列第二和第三。中国没有企业入选。稍做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年榜单的内容都惊人相似。上面不少公司不仅出现在2016年榜单上,甚至是从十年前就“钉”在榜上了。
@界面:【两个90后女生用小报记录下52位台湾手艺人的故事】“职人”一词来自日本,专指“传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并通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在台湾依然有一批职人坚守着传统,只做符合自己标准的良品。有两个90后学设计的台湾女孩花了一年时间,寻访隐藏在台湾民间各个角落里的老手艺人。记录下正在凋零的传统手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