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我和原云南省茶司总经理邹家驹先生喝茶聊天,电影明星张国立发了一张图片在微信问:“老邹,这红印怎么要100万一片,是1940年生产的?怎么这么贵?”原来是张先生的朋友买了两片老茶,要请邹家驹先生鉴定,邹先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你说假,别人有中国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为证。
接着,邹家驹先生告诉我,1993年,邓时海先生到访省茶司,按照常规,当时的云南省茶司是云南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一般人无法取得省茶司的经营资格和资料,由于邓先生是中国台湾人,考虑到统战政策,邹先生还是让办公室的同志送了一本刚刚出版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这上面有清楚的省茶司名称变更及中茶商标注册的时间,“中茶”商标是建国后1951年10月注册的。
只不过,当时的形势是领导和大师都一个水平,搞不清楚年份这个东西其实喝不出来的,因为青饼一入港仓,即可加十年,而再往后,年份则可以随意加。
经过多年的运作,后台的坍塌,大师的败相以露,所谓大师的神迹,不过都是江湖人的把戏,只不过,从街头走到了庙堂,而现在也将回归街头。
这是行业的一个巨变的时代,人人皆可质疑。
江湖大师的作用正在快速失去,新的市场秩序将建立。
然而,巨变的发生并不仅仅于此,也远远并非如此。
每一个行业的巨变,并非是单一的现象,往往是社会现象的一个诠释,茶行业的现象无不是。
历史走到一个阶段,总会停顿,或者说表象是停顿的。
普洱茶也走到了这个阶段,一切仿佛停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