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它语系会如何定义“遗产”的情感色彩,在中国,“遗产”就是已故生命留下的物品与痕迹。一般年长者的人会关注“遗产”的问题,身前身后事也是一种代谢传统。可对于年轻的生命来说,似乎还是言之过早,所以在“遗产”的话题上有鲜明的代际分水岭!
眼下这个时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以前说日新月异,我们现在可谓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我们很难预估今后20年的变化,能看懂未来5年的毫厘痕迹也许就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了。
前不久“日本茶道”申遗的事情刷爆了茶圈子,对于这个事件大家很愤怒,不少平台都发布了“檄文”,自省与声讨一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确实有很多人类的遗迹与自然资源被列入了保护的行列。这也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组织开始从面对饥荒、瘟疫和战争的问题上分了一部分精力在文化精神层面。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人类几千年来面对生存的威胁将逐渐不复存在。从关注生存到关注生活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在这一场“革命”中将会诞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博弈,没有那么多鲁莽、没有那么多戾气、没有那么多愚昧,也不会存在保守与进步的对抗!在自然科技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们依然会鼓励那一颗传世的匠心;在宏伟的政治理想下,我们依然会鼓励大家要有宗教信仰。这是一个什么时代?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历史很难再有借鉴,熟悉是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不约而来!
时代是一个变化的时代,遗产是对静止的记忆封存,保护遗产是时代的豁达,走向未来还得我们思考更多与时代节奏同步的因子,这应该是年青一代的使命,也是年青一代的机会!
这一次“日本茶道”申遗,按照很多“檄文”的逻辑我们好像很有必要让唐宋茶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材料与日本争夺一番。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人在茶道中提出了“和、敬、清、寂”的精神诉求。从千利休提出这个理念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国内现在有很多人对“日本茶道”颇为推崇,觉得茶道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影响很大。但是很遗憾,在86年前,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在战火硝烟中我们没有感受到茶的气息。或许千利休死在丰成秀吉的刀下时已经是一种暗示,我们鼓吹得再完美的文化,在面对屠刀的蹂躏时只能束手无策。每每想到战火下南京街头的一些画面,我感觉茶道师口中说出来的那些终极理想是多么的无力啊!看看那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垂垂老矣的边缘。假如“日本茶道”真的申遗成功,我觉得几乎可以断定这种文化形式在日本的衰退。就像中国茶人没有中国“网红”那样有生机一样,日本茶人也许还没有一个虚拟的动漫人物主流!
所以,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遗产是否可以成为走向未来的铺路石?这需要我们去研判!
这个时代的变化很快,我们是深有感触的,时代的变化无法阻挡,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也可以选择悲壮的去对抗。我相信茶人圈子会有崇拜千利休的那种精神对峙,但当不容于世成为一种精神标榜原本也就谈不上高贵了。就像第一个穿茶人服的人我们认为很美,但当圈子里满眼都是茶人服的时候我们却感觉到些微的不适一样。这几年的风向标转速很快,上半年炙手可热的东西下半年就快速降温。而每一个风口都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因子,于是在茶文化的舞台上,横七竖八的摆了一大堆的东西。有来自历史的、有来自地理的,一边堆着魏晋唐宋元明清,一边堆着乌龙绿黄红黑白,感觉每一个入口都是重点,最后感觉却没了重点。未来是一个陌生的区域,这个时代推着我们不断提速走进陌生区域,丧失参照和经验的借鉴是理所当然的。面对未来没有绝对的权威,昨天晚上的决策,有可能会被今天晚上的会议推翻。每天有海量的信息冲击着你的大脑,选择成了最难的课题。但最根本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变,一个是不变。
在茶文化覆盖的区域内目前呈现出了一种集体心态应该是偏向于“不变”的,这也是“日本茶道”突然在国内受追捧的缘故,几百年的程式都没有变过,手掌摩挲器物时都传递着历史的温度。过去一千年我们的茶文化变化太快,在近几十年更是不断迭代,也许是大家都累了。守着一把壶一生一世包了浆也就能感受到岁月静好了,何必要一路狂奔去历经沧桑!终于,这种“不变”让脚步放慢了,有了一些被时代滞留的感觉,当我们的产品只有在怀旧时才能产生共鸣的时候,也就真的快成“遗产”了。我不知道其它语系会如何定义“遗产”的情感色彩,在中国,“遗产”就是已故生命留下的物品与痕迹。一般年长者的人会关注“遗产”的问题,身前身后事也是一种代谢传统。可对于年轻的生命来说,似乎还是言之过早,所以在“遗产”的话题上有鲜明的代际分水岭!因此,选择的动机是代际坐标赋予的,只能在期间做细节调整,谁也改变不了谁!这个时候,用最富有中国智慧的一句话来总结:守望遗产和走向未来同等重要!路就在前方,选择还得是自己来做!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