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追求“极致”,永远无法达到极致】
@老茶鬼微刊:这几年,玩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有关茶的各种谬论也层出不穷。受限于信息获取渠道或认知水平,总有人会被“大师”、不法厂商的话术蛊惑,如坠五里云雾。随着时间推移,非但没有长进,这茶是越喝越糊涂了。
有人买茶“只买贵的”,给了投机者绝好的机会。所谓“贵”,往往贵在一张包装纸上,一个不明所以的山头上,一个来路可疑的“大师”名号上……无数货真价实的良心茶,反而被湮没在刺耳的喧嚣之中。
玩茶追求“极致”,永远无法达到极致。如同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发烧音响骗局,烧电子管、烧线材、煲音箱……跌入了烧钱无底洞。数十万一套的HIFI音响,也没见谁听出一双金耳朵来;将近十万元一饼的**青,也没见哪个喝了返老还童。
但凡一门生意上升到了玄学层面,就基本上与价值无关了。一饼新茶,有厂商够胆标价1万元,试问作为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体现在哪里?一饼老茶,有“大师”可以数十万卖出,所谓“稀缺性”何在?仅从营养价值层面分析(作为食品本该如此),30年、50年的老茶一定优于10年、20年的中期茶吗?恐怕未必。
或者有人将天价茶归因于“大师”、“名家”所作。但别忘了,茶首先是农产品,是食品,非艺术品。树不是你种的,鲜叶不是你采的,毛茶不是你初制的,你只管收来原料,找地方压好、包装好,就敢漫天开价卖给信众,凭什么?
茶“大师”过人之处,也不过一个“玄”字。一壶茶喝完,举起汗涔涔的十指对大家晃晃:“瞧瞧,茶气多足啊!”话说,您这爱出手汗的老毛病也不是一两天了,没想到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大道至简,茶事至简。何时能以平常心面对一盏茶汤,便是觉悟的开始。
【饱满度】
@老茶鬼微刊:饱满度,永远是衡量一款茶品质如何的重要指标。浸出物有效成分多寡,决定了茶汤在口腔表现的厚薄浓淡。实践证明,存放得当的陈年普洱茶,浸出物比例要高于新茶(同样原料),口感也更加饱满。由于后发酵作用,茶叶中可溶性物质增加,冲泡时更容易“出味”。老茶的饱满润滑,正是其魅力所在。当然,老茶的“老”是有时间限度的,越过了最佳品饮期的分水岭,口感劣化就在所难免。(老茶鬼 2017.3.16)
【世相】
@EC品牌观察:【一边快速加盟扩张一边频频关店 韩寒餐厅能火多久?】韩寒餐厅面临的可能是所有明星餐厅的共同问题,快速加盟扩张的同时管理却没有跟上来, 网红餐饮品牌的小型特色店其实更应该专注于单店本身,业内认为,“很高兴遇见你这个品牌如果去掉明星背书,在市场上的机会并不大。”
@36氪:【明星公司】茶饮的业态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的壁垒较低,在这样现状下火起来就会有很多模仿者参与竞争。至于在长期竞争中谁能脱颖而出,比的则是内功,包括产品、精细化管理、运营等长期的东西。喜茶受到的挑战,恐怕会越来越多,众多入局者要想从厮杀中胜出,要走的路还很长。
@华彩传媒:经营一家企业,设计一个产品,开发一个市场,绝大多数的经历都是拔刀见血的痛苦,一个默默无闻的CEO不得不谦虚地面对客户的傲慢、指责和冷淡。但只要他没有被击垮,这个环境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和最快路径。网红的身份或多或少会让你自我欺骗,至少耽搁更长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36氪:为什么很多一流产品体验不好,但经久不衰?就产品而言,什么样的功能都是有用的,可有意义的功能却显得那么稀有。大部分产品经理都会犯的错误,就是分不清目的和有用,只是单纯取悦用户,而不考虑这是否对用户产生了价值。“目的转移”这个误区,你身边有人踏进过吗?
@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中的镇纸与镇尺材质极为丰富,玉石、珐琅、陶瓷、玻璃、金属、竹木牙角等制品应有尽有。此类文玩皆小巧精美,多为生动朴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