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湖龙井的手工工艺的确难度很高,是一项绝活。采下来的鲜叶,稍微摊凉之后要放到锅里面炒。每一片鲜叶的面都要接触到热锅,这样才能靠热力作用将活性酶饨化。如果杀青杀不透,里面的酶还会发挥作用,做的茶就不达标。有时候买回来的西湖龙井,一泡发现茶汤有些泛红,这说明它杀青没杀透,叶子发酵而发生红变了。
2
炒茶的锅温很高,稍不留神,叶子就会炒焦。所以炒茶在保证杀青杀透的同时,又不能炒焦。为此,茶师就设计了炒茶的十大于法,来保证炒出的茶翠而不焦。
炒青绿茶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在炒制的过程中,干燥、成香、造型三 大使命是一气呵成、同步完成的。一是通过高温炒制,在饨化了活性酶的同时也脱去了水分;二是更成熟的芳香物质能够形成;三是完成了造型,可以是扁形茶、针形茶,等等。
3
关于绿茶,不得不提两个清朝皇帝,一个是康熙,一个是乾隆。康熙代言了碧螺春,乾隆代言了西湖龙井。
康熙和乾隆对江南文化是十分迷恋的,在他们当政期间,都进行过所谓 的南巡。南巡除了政治目的之外,其文化情结有二:一是看江南美女,二是 探江南春色。这爷孙俩下江南的时间也很巧,都是在正月里出发,三、四月 来到江南,那时候正是江南最美的时节,也正当茶季。
茶代表了江南的精致生活,也是江南春色的象征。当时,春茶一上市, 便会快马加鞭运到京城,供给王公大臣。毛奇龄的《西河诗话》有这样一段记载:燕京春咏有云:“春店烹泉开锦棚,日针宫树散啼莺。朝末慢点黄柑露, 马上新茶己入京。”茶刚入京,各衙门献新茶,今尚循故事,每值清明节, 竞以小锡瓶贮茶数两,外贴红印签,曰:“马上新茶。”时尚御皮衣,吸之, 曰:“江南春色至。”
康熙与碧螺春 乾隆与西湖龙井
康熙有一次南巡,来到苏州,当地官员宋牵就给他献茶。康熙皇帝一喝 这个茶,觉得奇香无比。他就问宋牵这是什么茶,宋牵回答,当地的土话叫 它“吓煞人香”。康熙就觉得这个名字不太雅,然后一看这个茶,绿绿的, 呈蜷曲状,采摘季节又是明媚的春天,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碧螺春”。“碧 螺春”听起来很雅,从此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名茶。
到了乾隆,他走得更远一些,走到了杭州。西湖龙井的很多故事都跟乾 隆有关系,尤其是扁形茶的来历。
乾隆来到杭州,就到茶园里面采茶。他本来很高兴,因为春天嘛,天气 和暖,周围绿油油的。这时候,就有宫里的人来报,说太后病了。乾隆就把 茶揣到衣服里,匆匆回京了。回到京城之后,发现太后也没什么大碍,主要是想他了。太后问他身上带了什么,怎么那么香?他想起来是采的那一把茶发出的香味,就拿出来一看,茶压扁了,这就是扁形茶的来历。西湖龙井从此名气很大,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绿茶。
4
碧螺春和西湖龙井都是炒青绿茶,碧螺春用的是芽头,西湖龙井用的是 一芽一叶。它们做出来的茶,香气不一样。
很多人现在喝碧螺春,觉得它很鲜,但是不及传说中那般“吓煞人香”。原上海茶叶公司的徐工告诉我,因为它现在的做法省略了最后一道工序一一 烘焰。以前的做法是,炒完之后,再用低温的火慢慢地烘焰,这样茶就又鲜 又香。碧螺春现在的名气太大,很多人跑到太湖的东山和西山看茶农炒茶, 一炒完立即就买走了,根本来不及烘。我在信阳考察时,发现现在还保留这一道慢火烘焰工序的是信阳毛尖,炒完之后以慢火烘制,既能进一步去除青草气,也能提升茶的香气。
人类对茶的认知和最初的目标,是要保留它的活性物质,维持它的绿色。 芽头很嫩,做出来的茶也很绿,我们就认为它很有活性。唐宋时期,用来做贡茶的,全部是采摘嫩嫩的芽头。
这个事件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间喝茶的普及,喝茶的量上来了。在消费诉求下,茶的采摘由芽头加上一片叶子,变为一芽一叶。加了这片叶子之 后,杀青的难度就上来了,那怎么办呢?贴着锅压扁它,让它均匀受热,又 不能炒焦,又要彻底靠高温来饨化活性酶,这就是扁形茶的真正来历,西湖龙井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
也因为加了这一片叶子,茶的内含物更丰富,喝起来就更香更饱满了。 纯芽头的茶是追鲜,一芽一叶的茶,香味就上来了。从碧螺春到西湖龙井, 是从追鲜文化到追香文化转换的标志。
随着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它的苦涩度就越来越大,碰到的挑战难度也相应更高了。从碧螺春到西湖龙井,是从唐宋以来的追鲜走到了追香的阶段,也促使了乌龙茶和红茶的诞生。
中国茶在挑战成熟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了六大茶类的制作技艺,人类可以游刃有余地对待这片叶子。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