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先生不止一次地对他身边的茶人说,时至今日,找茶大可不必去茶山了,在茶桌上足矣。茶农将新出的茶拿到茶桌,一行人品评一番,就能确定哪款茶优,哪款茶次了。资讯如此发达,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是什么吸引着这群茶人依旧走进茶山,去访茶找茶?
刚刚从云南回来的老猪和萧像同时说了一个字——“爱”。如果仅仅作为一门生意,去了一两次,找到稳定的货源后就没必要去走茶山了。因为距离遥远、山路崎岖泥泞,经常有越野车被陷在泥泞里拔不出来,沿路也有各种风险,深山密林里的蛇虫蚊子、坍方、泥石流,一个寨子到另一个寨子,很多时候是没有交通工具可以进去的,再加上语言不通,文化差异, 如果不是因为“爱”,实在没必要去吃这个“苦”。
这些一年二度往茶山奔的人都奔着什么去的?目的多了去了,奔着茶、奔着那片土地的人、奔着天高云淡的无限风光……
有的人,为了茶的品质而去。他们走进大山,考察茶的种植情况:茶的农作管理是不是合理,有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土壤成分有没有异常,有没有重金属超标;采摘是否恰当,是不是执行了留叶标准,有没有过渡采摘;新叶品质是否稳定……。去监制茶的制作流程,杀青是否是手工,是否是揉闷结合,是否是晒青,晒青是否是露天晒青而不是阳光棚晒……以杀青为例,许多云南的农户已经引入滚筒杀青,为了后期的转化,古树茶宜用手工杀青。他们不像商人,更像良师,珍惜每一颗古树,指导和培训茶农的每一步,维护茶叶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有的人,奔着那山那人那茶而去。七彩云南的无限美景,可以一步步去丈量;深山秘林里的古茶园等着你去朝拜。去的次数多了,就和茶农们成了朋友甚至亲人。茶农会拿出往年私藏的好茶和你分享;大妈看到你来会闻客杀鸡;男主人会和你对酌自家酿的苞谷酒;看着你拿着相机,村寨里的老人家会让你给他们拍几张;你可以感觉到村寨的变化,像一段历史的见证者,看着曾经的茅屋变成小洋楼,当年的泥巴路变成水泥柏油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