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香气主要为两种,一种是茶树本身自带的香气,一种是工艺产生的香气。比如大叶种自带的为花果香,此为一,其二,比如烘青茶呈豆香,即为工艺所导致。这些知识点在很多茶学书籍上,甚至茶学词典上都可以查询,也都是前人的总结和科学的分析,不但理论如此,事实上结果也是如此。
普洱茶在内地发力比较晚,香气的总结也就比较晚。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总结普洱茶的香气主要有“樟香、荷香、参香、兰香”等等,其中樟香为最。由于老茶的流行,这种说法在市场大行其道。事实上,茶叶的审评是感官审评,个人的主观占据主导,往往很多所谓香气,仅仅是引导的结果。现在的话语权被打破,人有了冷静的思考,所谓的樟香、荷香、参香等等香型,绝大部分是陈香和仓味的结合,并非纯粹的自然陈化香气。自然的香气,应该是药香,尾泡则呈略带陈味的花果香。
要验证香气是否陈香夹杂仓味的办法也比较简单,一旦冷汤,霉味杂味的茶汤则无法下咽。
这也是市场冷静后的思考,也是市场冷静后验证的结果。
我在茶区行走,免不了去各种场合喝茶,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一日,朋友带去思茅的一个茶店,在一偏僻巷子,一个不大的门脸。我晚上才到思茅,匆匆就餐后被延至茶行。茶店里灯光昏暗,门洞开,无人,坐片刻,一白发苍苍老师傅亮相,同去的两个女土豪齐声道:师傅好。我自是起身、主动礼貌握手。
白发老头坐下后,开泡班章,茶杯小而深,善于聚香,茶汤甜而薄,师傅说90年代的班章要卖一万一片了,女徒弟齐声说好喝好喝,舍不得喝。我一看饼面条索均匀,采摘细嫩,属于典型的现代茶园茶。再一看包装,清清楚楚写明“南峤茶厂”生产,南峤茶厂是2004年才成立的茶厂,老板唐杰和我也是熟人。90年代云南茶叶管理还是很严厉,哪有什么班章茶的概念。
老师傅自言60年代开始做茶,邱辉是理论派,实际经验没有。老师傅不愿意理会江湖的事情,多次政府大型茶博会请他当评委,他也从来不去。有一次,一个美国商人带来16亿美金,找到邹家驹,问了邹家驹三个问题,邹家驹解决不了,邹家驹怎么能解决呢?第一,老班章和易武茶有什么区别,第二,老班章和易武茶的特点有什么,第三,老班章和易武茶的优势是什么。(我纳闷,不就是一个问题吗?)老师傅全部一一解答了,客人很高兴。我正想闻讯下文,老师傅话音即转。
老师傅聊得高兴:我再教你们一点,哪样是自然发酵的红糖香气。
老师傅拿来一块熟饼,你闻闻你闻闻,我闻了,没闻出什么味道。老师傅再拿一小罐茶,内装熟散茶,打开给我闻,一股湿气,其实是长期放在阴冷仓库的结果,茶叶又未变质,附着的仓味湿气味道。老师傅转到两个女徒弟面前,二人齐声说,红糖香红糖香,太好闻了。
白发苍苍的老师傅接着泡另一款生茶,我一喝,烘青香味,老人接着言,复揉和提香是其自创工艺,复揉为杀青时在锅内揉一遍,再揉即称为复揉,提香是为了茶叶又喝又香,两个土豪女徒弟拼命点头,然后老师傅说我的冰岛是不是好喝,徒弟齐声说好喝好喝。
这是我在茶区走访的一个小片段,去思茅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走,其余味则多,实际上的情况也是如此,山上和山下是两重天,山下传闻不断,故事不断,山上的故事、、、、且留余味,待我下文,重头写明。
我一直以为茶产区由于茶树、鲜叶、初制、精制,近在眼前,很多道理可以推而及之,市场的故事应该离得很远,现在看来,未必如此。现在的市场,自己不编故事,别人编。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