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查找学院派的老师的观点,特意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由邵宛芳、周红杰老师编著的《普洱茶文化学》,书中是这样定义的:
拼配是调剂普洱茶口味的重要环节。在拼配时要考虑普洱茶的品质特点,拼配前要进行单号茶开汤审评,摸清后发酵程度的轻、重、好、次和半成品贮存时间的长短,以及贮存过程的色、香、味变化情况,然后进行轻重调剂,好次调剂,使之保持和发扬云南普洱茶的独特特性。根据普洱茶各花色等级筛号的茶叶相互取长补短、显优隐次、调剂品质、提高质量,保证产品合格和全年品质的相对稳定,并将最大限度的实现普洱茶的的经济价值。
在《普洱茶爱“拼”才会赢》中是这样定义。
狭义上的拼配,指不同时间(间隔较长,或季节变换了)、不同场地、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混合匀堆。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中:纯料是相对的,拼配才是绝对的。
你说的纯料,你怎么定义?一棵树上的算纯料?当然从一棵古树上采下来的那叫:古树单株。一个茶园的算纯料?就我去过的茶园来讲,它里面都有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甚至更多的茶树品种混植,这些混在一起一起算是纯料?一座山的茶是纯料?季节因素呢?不是还有一句哲学名言:“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
其实纯料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一种品饮体验,一种文化的系统研究探寻是应该存在的。但是把“纯料”概念扩大化、神话,借此来贬低、打击拼配茶,要么就蠢、要么就坏。想借概念化、神化来给自己的产品,来实现不合理的溢价,这种行为如果成了茶叶的主流,那茶叶的发展前景确实堪忧。
以后,谁在我面前说纯料,我就问他:你的蠢,纯知道?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