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中有一人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
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
“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古称荼苦近称茶古代没有专一的“茶”字,以至于出现许多异名或同义字,字形、字音、字义相差甚大,不识者,根本想不到它们与茶有什么关系。古代用来表示茶的字有:荼、槚、荈、蔎、茗、茶等。说到同义字,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相传西晋有个叫任育长的人,少年时代聪明可爱,相貌也好,自从过江以后,头脑就变糊涂了。过江时,丞相王导邀请先前渡江的贤达一同到石头城(现在的南京)迎接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对待他,可是一见面便发现了他的异常。安排好坐席后,摆上茶来,任育长就问别人道:“这是茶还是茗?”刚一问,发现别人表情有变化,就改口说:“刚才问茶是热的还是冷的罢了。”
所谓茶和茗之区别,当时认为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在晋代“冷”和“茗”同韵,“热”和“茶”虽不同韵而主元音相近,所以任育长能改口。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现代在用到“茗”字的场合,反而带文雅别致之意。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