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熟知的一位文学女青年,也终于禁不住诱惑,上了“古树茶”的船。
能够放下文化人的矜持,在朋友圈发布高价“找茶”信息,许是迫于上线的压力,或者为生计所迫也未可知。但在一众行内人面前玩这种既俗套又无聊的炒作游戏,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这些年来,普洱茶炒作的套路并未有丝毫进步,即使打着古树茶旗号的所谓“奢侈”品牌也不例外。炒作的指导思想便是“升值”、“升值”、再“升值”。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站出来“找某款茶”,当然,所“找”之茶无一例外都在自己人手上,价格就这样一路被人为推高,这时再撞进来的就是理想中的猎物了。
无“升值”,不炒作。离开“升值”概念,下线便失去了囤货的动力。仅靠枪手公司炮制几篇“古树茶”如何稀有的软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升值”的饼画的够大、够吸引人才行,下线的配合“找茶”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于是大家可以看到,一款新茶从出厂价几千元/件跳升到两、三万元/件,只需短短几个月时间。茶还是那件茶,“价值”就这样产生了。
2007年茶市崩盘之后,珠三角有位老板突发奇想,创建了一个“升值”普洱茶品牌,可谓用心良苦。可惜的是,“升值”的目标未能达成。在2013年底-2014年初的短暂好光景到来之前,这位老板就把货清完转行了。“升值”普洱不升值,不能不说是行业的一个讽刺。
玩滥了的“升值”套路到今天依然有市场,足见坊间热钱的饥渴与盲目。炒家总是健忘,但普洱茶除了“升值”还能讲什么?讲品饮价值?快消?年轻化?恐怕极少厂家会有耐心真正沉下去做消费市场,他们最需要的是尽快找到金主囤货,大批量地囤货,前提便是令对方形成“升值”的积极心理预期。
厂商过度炒作“升值”概念,把行业引向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珠三角终端藏家的仓库汗牛充栋,入市十年以上未能解套的大有人在,新茶贵过老茶的现象其实并不新鲜。
既然有些厂商如此推崇“升值”,何不到藏家的仓库高价“找”一下自己的老茶?总是“找”来“找”去围着新茶转,你们好意思么?
至于弄文学的也来趟“升值”这坑浑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君子固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安安分分做点能喝的茶,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