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口谈品质,闭口论质量。所有的茶企都在标榜自己的产品是质量优先,品质突出。更离谱的是,一些品牌明明在卖“9.9包邮的老班章”,等到了大雅之堂却自称做的是“良心茶”,良字少了一个反犬旁吧—我看“狼心茶”还差不多。
品质挂在嘴上,猫腻藏在茶中。这不是某一个品牌,某几种产品的事情,而是市场当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越是名山,猫腻越是严重,越是强调品质,就越没有品质。举个例子,市场上所有打着“老班章”的产品罗列一下,懂行的来说说有多少是真的。
当品质成为茶商以次充好的口号时,品(ci)质(pin)等于垃圾。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满是次品的市场,谁也不希望自己买到的是次品。一款茶是不是好茶,茶商心里最清楚不过,把不是好茶的茶叶当好茶去卖,嘴上说做茶是为了品质,心里面却只有金钱,品质成了遮羞布。
茶叶向来一分价钱一分货,100元买不来老班章,就跟1000元买不到好手机一样。茶商谈品质,不妨让茶客去理解茶价的不同,为什么老班章要几千块一饼,为什么台地茶只卖几十元。理解了这一切之后,茶客自然不会对那些只卖几十元的产品要求高品质,茶商自然也不需要掩耳盗铃式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