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茶而谈茶就像脱离了音乐而谈音乐、脱离了信仰而谈宗教,是谈不进核心的,听者也只觉得隔靴搔癢。这就是把茶、把音乐、把宗教知识化了,可以看似懂得很多,但不扎实,不耐推敲,而且不易亲自享用、不易融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现象在一般“消费者”产生的弊病是无法获得高度的享受,在学者专家容易产生的弊病则是书写或发表些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文章或言论。我们并不苛求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必须精通他所占有领域的全部知识与见解,但是如果仅是隔岸观火就要写历史、写评论,难免遗害消费者、污染那块土地。
所有的学科都必须亲临其境,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才能求得真知、才有创见的余地。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学者在未曾认真喝茶之时就可以告诉人们泡茶的诀窍就是淡雅,我们也发现有学者未曾参加过无我茶会就可以写出“探讨无我茶会之无我”的文章,很少喝茶但读过禅学书的学者就在禅茶研讨会上发表“禅茶原本一味”。
我们也发现有些不用陶瓷壶具泡茶的陶瓷艺术家著作《紫砂壶与茶道》、《紫砂壶的设计》,对茶浅嘗辄止的生活美学专家大谈喝茶美学,未曾喝过道地老茶的茶艺大师大谈老茶的品饮艺术。以上种种现象的描述不是说尚未达到一定火候的学者专家不能发表言论或著作,只表示因为对茶的不够理解,所谈难免不够深入,所提的立论、见解、批评难免有所偏颇。茶学的消费者、茶学的生产者都要注意及此的心得。
茶文化的工作者、传道人是带领茶文化前进的一批人,他必须爱茶、爱喝茶,这是绝对必要的。不是说嗜茶如命、贪婪于茶的美味与高价,而是乐得与它为友、与它谈心、甘心服侍它。看待茶的类型还得无好恶之心,否则产生的心得、言论、判断是不正确的。
接下来只针对茶文化的生产者而言。如果尚未达到爱茶、爱喝茶的境界,得想办法培养与茶谈恋爱的心情,有了谈恋爱的心情,自然就有爱茶、爱喝茶的慾望。如何培养与茶谈恋爱的心情呢? 想想诗人们对茶的赞美、想想专家们说的饮茶益处、想想与好友一起品茗论茶的情趣。
有人说,我的体质太寒,不适宜喝茶,有人说,我喝了茶就睡不了觉。如果如此,当然无法与茶谈恋爱,因此他就采取了柏拉图式的恋爱,只谈茶而不碰茶,结果造成了上二段所说的结果。饮用制作得比较完善的茶(只就品质而言,无关价位)是较为不寒的,即使是绿茶;尚可多食用些暖性的食物以为调剂。至于影响睡眠的问题,在前面一个问题克服后,逐渐增加喝茶的次数,养成身体的习惯性,就可睡得很甜了。
让自己泡在茶汤三个月,让自己身上沾满茶味,不只容易从中体悟到确实的泡茶功效、茶汤的美感、茶思想的内涵,谈起茶道、茶文化也有足够的茶气底韵。否则话题虽订为“茶道的精神境界”,但从头到尾说的都是做人的大道理,茶只是作为点缀,或是演讲会中的一杯茶。我们也看过订名为“禅茶”的表演,结果百分之八十都是佛教指印的手势表演,期中插上个泡茶动作,肢体表演完毕将茶端出时茶汤都已凉了。
借用其他领域的文化项目帮助茶道内涵的解说是可以的,但是要说出属于“茶”拥有的部分,否则就不是茶的事了。音乐是以声音表现艺术的境界,绘画是以缐条、色彩表现艺术的境界,茶道是以茶汤、泡茶奉茶喝茶过程等表现艺术的境界,所以茶道或茶文化要有自己足够表达的内涵与方式才具备一项独立的艺术类别,而表达者、生产者必须先知道它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