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评论说,《敦刻尔克》不但是美国目前票房No.1的电影,甚至是自《诺丁山》后,最British的电影。
灰暗的色调、阴沉的天气和临危不乱的沉稳,红茶和土司也成了电影的点睛之笔。军官被救,躲在游艇上发抖。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当他看到来自家乡英格兰的红茶,只有将其打翻才能证实其真实性。后来,老船长让儿子给他送上一杯又一杯的红茶,他才慢慢恢复平静。是茶让他起死回生,因为有茶的地方,就有家的念想。
英军上船,姑娘们一再重复,“给大家准备了热茶,家乡的红茶”。这句话是寒冷中的慰藉,是疲惫中的振奋,是冷酷战争中温暖的光亮。电影最后,回到家乡的士兵在火车上喝茶,读到的正是温斯顿·丘吉尔关于敦刻尔克的演讲,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凭借The Second World War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深谙茶对英国士兵意味着什么——“茶叶甚至比军火更重要,因为他有稳定人心的力量”。为此,英国政府甚至在二战期间设置了500个秘密基地,专门存储茶叶。
《泰晤士报》谈过红茶在二战中的作用,认为红茶让英军扛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就连马格南图片社关于“敦刻尔克”的记录,最经典的一张黑白照片,也是英军胜利回家,在火车上喝茶的幸福模样。
《敦刻尔克》的导演诺兰本身也是个嗜茶如命的伦敦老炮。《每日邮报》曾爆料,他兜里随时都揣着Earl Grey的茶包;他的黑牙不是因为抽烟,而是喝茶;他的助理Andy简直就是行走的茶壶,甚至能在冰山上给他煮茶。
“表达自己爱喝茶”可能是英国最大的政治正确。托尼·布莱尔曾公开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我爱喝茶,不喝茶我什么都没法干。”当年的摄影师记录下最多的瞬间,就是他喝茶的样子。除了首相,英国文学届、天文学届都有爱喝茶的各位大咖。
茶就像英国人的血液,是这个岛国的灵魂。18世纪之前,茶作为一种饮品,在英国的认知度并不高。直到1706年,川宁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川宁在伦敦最高法院对面的马路上,开了家咖啡馆,向律师们提供茶饮,那里的散装茶极富异国情调:白正山小种、马槟榔茶、屯溪绿茶等等。
喝茶是一种仪式,也是日常一切问题的答案。无论干什么,英国人都喜欢来一杯茶。当然,刻板幽默又过分有礼貌的英国人,连自己想喝茶也有固定的、委婉的表达。
如果你想喝茶时,不要直接说“我想喝茶”,而是询问你身边的人,“你想来杯茶吗?”这时,他自动与你心照不宣,会心一笑,一个“Let’s Have Tea”的短语便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