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近几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茶叶农残”、“添加色素”等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切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
1. 苦口红心,普洱茶≠致癌物
喝普洱茶有利身体健康的判断早已被专家们论证过无数次。至于人们担心的方舟子是不是流氓式打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方舟子爆料的科学性如何,我们应当从方舟子的“打假”中,更加关注普洱茶的日常食品安全卫生:普洱茶中是否真的含有黄曲霉素?假如有,那么含量多少才是安全的?国家标准规定的限标是多少?……诸如此类问题,越透明、越公开,则越是对公众的负责,普洱茶也才能真正为自己正名,才能让普洱茶的粉丝们真正喝得放心。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食品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浓度为15ug/kg,而我国执行的标准比世卫组织的标准还高5微克。
那么在普洱茶加工制作、后期储运过程中是否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普洱茶的精加工工艺。普洱茶属于完全发酵茶类,加工制作过程中,尤其是熟普洱的渥堆环节,微生物的参与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熟普洱茶的发酵温度在40-65℃,并主要靠酵母菌等有益菌在起作用,最终达到充分发酵的作用。而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整个过程中,如果普洱茶生产环境整洁卫生、没有受外来污染物的污染,通常情况下,优质普洱茶的黄曲霉菌含量是不会超标的。相反,倒是那些品质低劣,储存环境恶劣的普洱茶,黄曲霉毒素含量可能远超安全值。
因此,如今普洱茶也绝非到了谈黄曲霉毒素而致癌的地步。只是为了自身身体健康,还是应当尽量喝大厂出产、保存规范、品质有保证的普洱茶;此外也可以尝试喝不同种类茶,丰富自己的口感,增加对国茶的认知,化解可能存在的致病风险。
2.边销茶的逆袭,革面还需“洗心”
历史上,属于大叶种的普洱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低廉的茶而存在,工艺用料均不是十分讲究,茶叶风格粗犷,还需要经受长时间风餐露宿般的长途运输,但这并不妨碍普洱茶成为当时边民们最喜爱的杯中之物。
如今,随着普洱茶工艺的革新发展,从生普洱的“蒸而成团”到“压制成砖”;再到熟普洱的增湿渥堆。普洱茶不仅降脂的药用价值被发现,而且金融属性也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投资品。于是,普洱茶俨然成了一个产值高达上百亿的产业。
当下,这艘产业“巨舰”在新时代里扬帆起航,普洱茶早已脱离地区属性,在血性资本灵敏嗅觉的推波助澜下,一路水涨船高,真正让许多人“几多欢喜几多愁”。正因为如此,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下,普洱茶的产业价值远远超过了普洱茶的品饮属性,或者说,普洱茶背后的GDP远比普洱茶致癌本身更能引起某些人、某些地区的关切。因而,当普洱茶遭遇方舟子式打假时,我们不必过于纠结的同时,也希望这可以成为普洱茶实现自我革新的一个新起点。
再者,普洱茶与其它茶类一样,事实上是一个“非标”产业,如何运用现代工业的标准化、规模化运营模式来重构这个传承了千百年的民生产业,让其更加健康科学,是一件挑战巨大、前无古人的大事。
在这里,我们与其探讨方舟子式的打假是否科学理性,倒不如说他的关注为社会大众打开了一个固有认识的缺口,让人们重新以科学化、产业化的视角来关注普洱茶乃至中国茶叶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是一件大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