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古代是怎么宣传茶叶的

时间:2023-12-01 16:05来源:守兴昌号 作者:守兴昌号浏览:
茶在古代是个好东西,传说古人发现茶的功效,是吃出来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时尝到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头晕目眩。这时一阵风吹来几片叶子,神农便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顿感清爽。神农将它命名为“茶”。这就是茶的发现。
普洱茶
图为《斗图》,元代赵孟頫作。画面上四贩在树荫下“茗战”(斗)。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一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神态自若;其身后一人一手持杯,一手提,作将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茶在古代是个好东西,传说古人发现茶的功效,是吃出来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时尝到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头晕目眩。这时一阵风吹来几片叶子,神农便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顿感清爽。神农将它命名为“茶”。这就是茶的发现。随着茶商的出现,茶叶在全国各地也是开枝散叶,慢慢被老百姓熟知,那么古代是怎么宣传茶叶的好呢?
在古代,茶叶宣传大多存在文学作品中, 《神农本草》中写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些是早期宣传了茶叶的功效,在那个时候茶叶很便宜,普通老百姓都能获益,久而久之,茶叶作为一味药慢慢变得家喻户晓。
随着茶叶的兴起,到了唐代以后,关于茶叶的定位不仅仅限于养生功能,很多人爱上了品茶,发现了茶叶的更大魅力,但是这个时期的宣传仍然过多是讲述茶叶的养生: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 利大小肠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随着茶叶的养生功效的不断摸索,人们也找出了各种各样的服用方法,现在还有记载的教人如何服用茶叶的“软文”: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荼葱须煮之。”
《山家清供》:“荼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 以汤点之, 则反滞膈而损脾胃。”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一直到明代,茶叶俨然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的成为了“国饮”!
明代《茶谱》将饮茶的功效归纳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漏露漫录》对青藏牧民饮茶助消化的重要性评述为:“茶之为物,西戎土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叶的功效 养生功效 普洱茶 普洱 功效 茶叶 饮茶 品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叶香气是如何形成的?先天型
茶叶香气是如何形成的?先天型
茶叶的发酵方式有哪些?茶叶的
茶叶的发酵方式有哪些?茶叶的
茶叶为什么会变质?茶叶变质的
茶叶为什么会变质?茶叶变质的
陈年普洱茶价格下跌无望,中期
陈年普洱茶价格下跌无望,中期
茶为什么会回甘?不仅仅是茶叶
茶为什么会回甘?不仅仅是茶叶
各类茶叶冲泡的投茶量没有标准
各类茶叶冲泡的投茶量没有标准
茶树不同的地理环境,茶叶的差
茶树不同的地理环境,茶叶的差
茶叶的最佳品饮期是什么时候呢
茶叶的最佳品饮期是什么时候呢
茶叶为什么不能混着喝?茶能混
茶叶为什么不能混着喝?茶能混
中国茶叶外销风云史:茶叶凭啥
中国茶叶外销风云史:茶叶凭啥
普洱茶是不是有机茶?茶叶有没
普洱茶是不是有机茶?茶叶有没
茶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中
茶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中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