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以茶悟道领会造化

时间:2023-12-02 13:52来源: 弘益茶道美学 作者:找茶浏览:
茶存在了千年,几乎是伴随在我们民族的左右。茶在唐朝以前是,药用多过饮用,饮用一般也是用来调饮或者煮饮。到了唐代以后,随着制茶工艺的完善,茶就成了文人士大夫们喜爱的饮品。
普洱茶
存在了千年,几乎是伴随在我们民族的左右。在唐朝以前是,药用多过饮用,饮用一般也是用来调饮或者煮饮。到了唐代以后,随着制工艺的完善,茶就成了文人士大夫们喜爱的饮品。
在茶圣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之后,“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就成了文人雅士、皇宫贵族们所嗜好的饮料,也开启了一代又一代的茶人,书写茶的篇章。
 
陆羽的茶道思想,是为了还原茶的本味和真味、辨别茶的优劣、烧水的火、烹茶的分寸、以及茶具的必要陈设,追求以高超的技术,还原茶的自然本味。《茶经》的“求真”的思想,也体现在内容的结构上,从种茶、采茶、蒸茶、焙茶、碾茶、点茶等诸多环节一一细究,力图将茶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茶经》之后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论》以及千古第一文艺皇帝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也是沿袭这种范式。但是很少有讲茶的人将它上升到审美层面,那些类似于今日茶艺的“花架子”,在他们的书写视角来看,是可以不略不计的。
 
朱权所著《茶谱》的出现,中国茶开始了从“求真”到“道悟”的转变,完成了从追求自然之味向体悟自然之道的升华。茶,从单纯的饮品开始走向慰藉心灵的琼浆玉液,开始从物质层面,走向全新的审美层面。
 
将《茶谱》作者朱权视为中国茶道的集大成者,想必也是实至名归。朱权的一生,都很有传奇色彩。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从小体貌魁梧,聪颖过人,从小受朱元璋的喜爱,14岁封宁王,16岁就藩于大宁。但因政治经验不足,被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所胁迫,加入到了家族战争之中。后来燕王朱棣获得皇位,朱权被封地南昌,仍称宁王。此时的朱权却放下了对权力的追逐,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向了文化,将大半生的精力都放艺术的追求上,在音乐、戏剧、诗歌以及古代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著的《太和正音谱》、《神奇密谱》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绕不过的大作,自制的“流云飞瀑”的古琴,更是闻名遐迩的旷世宝物。而《茶谱》提出的“以茶悟道,领会造化”的茶道思想,更是在中国茶道思想的流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朱权自幼好道,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洗礼之后,在中年之后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见解与领悟,道家的返璞归真、自然清新更是成为他的艺术以及人生追求的指导思想,于是朱权通过《茶谱》一书,在文化传承上要确立茶的形而上的地位,从自然之物上升到精神之物。“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物”、”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试图摆脱世俗观念的桎梏,与天人论道。
 
审美,是人面对自然、对自身,返照出的真实存在感;道悟,是人在体会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开创自身生生不息的修为。道家经典《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更是对生命温柔试探之后的一种总结,一种本真。
自然之味,是茶的天性,亦是茶的基本属性,以茶悟道,是将茶作为精神修为的一种媒介,是让茶有了普遍的生活价值。茶,文人雅士饮得,贩夫走卒饮得,好茶粗泡,粗茶细喝,亦无高低贵贱之分。
人世的纷纷扰扰的聚散变迁,悲欢离合,都融入在一杯茶内。会于泉石之间,处于松竹之下,对皓月清风,坐明窗静牖,与友清谈,人生之乐,亦复何多!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好茶 工艺 茶具 茶道 茶艺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道之魂——远去的马帮
茶道之魂——远去的马帮
刘素的茶诗几首
刘素的茶诗几首
茶圣陆羽与李季兰交往考
茶圣陆羽与李季兰交往考
关于饮茶茶诗两首
关于饮茶茶诗两首
茶香流曲溢兰馨――“闲情听茶
茶香流曲溢兰馨――“闲情听茶
紫砂器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与贡
紫砂器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与贡
湖州问茶
湖州问茶
我的香港茶友——叶惠民
我的香港茶友——叶惠民
我的日本茶友——丹月流
我的日本茶友——丹月流
我的韩国茶友——姜育发
我的韩国茶友——姜育发
新华社长的茶情
新华社长的茶情
阿鹏初识普洱茶
阿鹏初识普洱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