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做好什么?往里面去找问题,外在的打来打去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能解决问题,那我们都一起吵,吵完后有了一个结果,最怕吵完了没有结果。。。”这是李连杰用来描述《功守道》是怎么形成的,原文的话是以某人怼了太极开头的,这让我们想到了今年方舟子怒怼中国普洱茶致癌的结论,茶协会信誓旦旦要求方舟子索赔600万,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最终没听到下文,当初我们在平台发的普洱茶文章还被茶农说不懂普洱茶,明白的人也知道,这触动了他们的心理底线,当然这不是恶意的,我们很热爱普洱茶,坚持“茶为万病之药”原则,坚持药食同源的理论,理想的茶,副作用是几乎没有的,但茶农是要吃饭的,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是试问下,茶如果是饮料,对身体没什么大意义,甚至有害,那何必种茶树???为了钱?为了生存?貌似茶树生长慢,发芽率再高不如其他一些农作物吧,采茶难,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种点必需品,有益人健康,这样对大众,对社会不是更有意义?
普洱茶行业没做好什么?使得茶业协会索赔的事不了了之?是研究偏离了喝的基础?还是什么?当方舟子说普洱茶致癌的时候,我们的心火了一大半,又被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的冰山压了下去,最后写了一篇以常识来判断普洱茶的方法告诉大家,普洱茶的保质期问题。至于这个保质期怎么确定,我相信大家心里也是明白的,国外保质期写一年,当然很多食品过了一年还是能实用的。普洱茶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质期的不确定,说不精确是肯定的,就像酸奶,在某个温度下保质期较长,某个温度保质期较短,常温又是多少,普洱茶也一样,不同的是,真正的普洱茶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就像小孩一样,先人留给了我们一个不确定说法——普洱茶无采造之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于,普洱茶的智慧在于保质期长,要做到这样的条件,首先是茶原料的体质与做茶人对茶叶的了解程度,我们用中国话叫做天人合一。做这样的茶,费时费力,需要有一个大局观,跟台地茶,机器茶根本是不太一样的。
普洱茶行业没做好什么?古树不古,工艺过了,不能转化,做仓造假,等等这些都是给方舟子说的理由,溯源机制好不好,当然好,那么当这批茶分发到各地,某个地方出问题了,是不是这批茶都不能要了??从实际出发,普洱茶如果做样品,陈列柜上有个小灯,天天照着这片茶,那么这片茶很容易变质。有人说,不对,我的茶好好的,我们有70%的把握可以这么说,您的茶转化能力不佳,也有可能按照我们的标准100度泡,70%过不了5泡。凭什么我们的是标准?我们的不是标准,我们只是对内质要求更为严格,因为我们认为普洱茶的特点就是要越陈越香,只有内质好的普洱茶才能达到越陈越香的基础。当然你可以去否认今天的五项八因子的审评标准是错的。茶叶是喝的,喝进身体的,内质好的的茶本来就少,古树内质好的更少,要求一致外形的,可以,一分价格一分货,我们茶说话。
普洱茶行业最终还是应该往内看,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如果吵的有用,我们可以吵一架,把自己认为真正的普洱茶拿出来吵一次,用喝的方法来决定,而不是用凭证,这才是真正的“能喝的古董”。如果没用,那么还是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相信最终通过因为实践就会出真理。普洱茶是要经得起岁月的磨练,是人与人产生信任的一种方式,在长久的磨合中,成了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