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记得儿时每天清晨,睡眼朦胧中,我都看见奶奶收拾完屋子刷好玻璃杯、整理好蜂窝煤炉后便拿起搪瓷缸子,放上一把碎的茉莉花茶,用铁壶里的开水高冲搪瓷缸中的茶叶。茶冲好是不着急喝的,而是靠在炉台上闷着,过上很长时间才端起来享用。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喝茶的目的,只知道渴了就喝花茶。每次在胡同里跟小朋友们玩累了跑回家,我便端起奶奶的搪瓷缸子咕嘟咕嘟一饮而尽,那叫一个解渴、一个舒服。
再注意到茉莉花茶是上小学,父亲辞掉办事处的工作,于1979年在前门大街上带领知青自谋出路白手起家开办青年茶社,卖起了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大碗茶”的茶叶是茉莉花茶“高末”,用滚开的水一冲,浓郁的茉莉花茶香酽解渴,解决了过往行人喝水的问题。但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件傻事,特别不理解父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青年茶社发展成了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1988年父亲更是举大碗茶公司之力开办了老舍茶馆。
那时的我上了大学,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也一直想到酒店大展宏图。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被父亲叫回来在他身边学习茶馆的经营管理。刚到茶馆工作时,我特别不理解父亲对传统文化的那份坚守,总觉得这里土、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直到有一天,我在茶馆碰上一个老外,他说要找北京最地道的茶馆。我说,这里就是北京城里比较有名的茶馆啊。他说,不对啊,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听说,地道的北京茶馆里要有鸟笼子、有提笼架鸟的老人。后来,我就找了个鸟笼子放到茶馆里,当时父亲就说了一句话,“你做茶馆刚有点儿感觉”。这也是在我和父亲一起工作的二十年时间里他唯一表扬过我的一句话。
我在老舍茶馆二楼建起了第一座楼宇中的四合茶院。四合茶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没有让我沾沾自喜,反而感觉更加如履薄冰。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说:“老舍茶馆除了它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性质、传统色彩、地方风格,具有明显的精神文化效益。”我思考着,老舍茶馆坐落在首都北京,人们来到这里最先想要体验和感受的就是地道的京味儿文化。那什么能够代表京味儿茶文化呢?
过去老北京人最爱喝的茶是茉莉花茶。老北京人认为,能禁得起不断续水的茶才是好茶,还认为茶越浓才越能提神儿,而茉莉花茶香气浓郁、味持久,完全符合老北京人的口味。老北京人深爱茉莉花茶,达到不能离开的程度。无论离家多远,只要喝上一口酽酽的茉莉花茶水,就好像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仿佛身在故乡一般。
是了,就是这陪伴了北京多少代人的茉莉花茶。于是,除了普及推广中国传统六大茶类,老舍茶馆开启了茉莉花茶文化的打造。
我们始终恪守“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的朴素精神,保留“老二分”大碗茶摊近40年。来到老舍茶馆的160余位外国元首政要、500多万中外宾客,都要在门前的茶摊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茉莉花茶,体味一下老北京人的情怀。
我总说:饮食是文化、民俗、记忆和生活。饮食是牵动味蕾的情感神经——它连着胃、恋着家,这个家也包括国家。很多身在海外的游子都会倍加思乡,而这时他想起的可能就是儿时的一顿饭、一杯茶。
因此,老舍茶馆也特别注重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培养。 2014年以来,以“聚焦茶会,融合资源,倡导中国式生活”为主题,推出180余期“小饮茶会”文化活动,将古琴、书画、茶艺等众多传统文化艺术融入生活体验,让80、90后在一杯茉莉花茶中乐享雅致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体认价值观念。我们还为大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们开办京味儿大课堂,让他们通过赏京戏、尝京点、喝京茶的方式全方位感受体验京味儿文化。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但我始终认为科技的进步永远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反而更彰显了真情的弥足珍贵。2017年6月10日由笔名书影的作者在今日头条发表了一组大碗茶的图文链接,仅一天的点击量就达200万人次。一位读者留言说,大碗茶表面上是一种商品,实际上是老北京街头市井文化的体现,还卖两分钱不是在卖茶,而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和文化的致敬。
如今,我在老舍茶馆已经工作二十余年,茶于我,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更是一腔情怀和一份使命。对于我来说,老舍茶馆就是我的家,员工就是我最亲的家人。我们一起守护着茶馆、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希望通过老舍茶馆的一杯茉莉花茶,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爱上中国优秀传统茶文化,让人们回归内心宁静、提升内在修为,让中式慢生活成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让茶成为每个人心灵的加油站。我想,无论父亲、我、还是未来新一代茶馆人,都会用这一碗醇厚的茉莉花茶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尹智君
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老舍茶馆第二代掌门人,她始终坚守、传承京味文化,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积极打造首都核心区域内的人文地标。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