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牛津城里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是一位名叫雅各的犹太人创办的。咖啡馆出售咖啡、巧克力、土耳其饮料(可可)和中国茶。1658年,嘉乐(S.Garaway)先生开始在自己经营的咖啡馆里出售茶,他在茶叶广告中列举了茶叶的14种药用价值:治头痛、结石、尿砂、水肿、脱水、坏血病、嗜睡或睡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腹泄或便秘、中风;一般情况下,茶还可以舒肾清尿、消除积食、增进食欲、补充营养。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此时茶更像是某种传说中的仙草,包治百病,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1664年,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Captain Prowde)从万丹回来,送给国王查理二世的不是什么珍禽异兽,而是一小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而国王的妻子、葡萄牙公主卡瑟琳(Catherine)王后带给英国的嫁妆,不仅有一块殖民地——孟买,还有她高贵的喝茶的习惯。
在崇尚实证精神的英国,茶的药用价值难以证实,保健作用也难以使人确信,许多反茶的人士也对茶叶的药用价值提出了尖刻的质疑。但这却丝毫阻止不了茶在英伦的流行。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喝茶并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追逐一种时髦——一种昂贵的、奢侈性的具有神秘异域色彩的时髦。人们喝茶往往不是因为口渴或哪里不舒服,而是因为王后或某个伯爵喝茶,而他们喝茶却体现了一种高贵的异国情调。在那个大英帝国疯狂扩张的时代,异国情调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体现着当时整个欧洲向世界进军的时代精神。消费心理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都具有某种趋同性、模仿性,趋同和模仿的对象往往来自社会的高端群体。尽管在17世纪中后叶,文艺复兴在欧洲方兴未艾,平民精神已经开始悄悄兴起,但在普罗大众的意识深处,向往贵族情调依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因此,在半个世纪间,饮茶时尚迅猛地从贵族社会蔓延到中产阶级。
随着茶的流行,英国人饮茶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就是——在茶里加糖。实际上,英国人不仅在茶里加糖,还加奶、加蜂蜜,甚至加胡椒、肉桂、豆冠米、威士忌、黄油、鸡蛋……热爱饮茶的朵德(J Dodd)先生调侃说:“中国人知道我们往茶里加牛奶加糖,一定会把我们当作野蛮人看。”但他的调侃阻止不了英国人继续兴高采烈地往茶里加糖。因为此时,茶已经更加深入广泛地进入了英国社会生活,已经具备了除治病、消遣之外的第三种功能——充饥,使茶日常生活的实用意义越来越大。咖啡、茶、巧克力,这三种异域饮料几乎在16世纪后半叶同时进入英国。治疗、消遣、充饥,茶叶的三种使用价值的转变,同时伴随着消费阶层与消费方式的转变。茶叶进入日常饮食生活的同时,消费阶层也从上流社会进入中产阶级甚至下层百姓中。从1650年到1750左右,茶已经从遥远中国而来的一种药品逐渐变成了整个英伦的民族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