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
喝茶的要求不同,有些人喜欢日常随意
喝茶,一个马克杯泡上一点
绿茶,边工作边享受好时光;有些人把
喝茶的重点放在闲余空隙,茶台前一心一意伺茶,潜心品尝一种味道,不为琐事烦恼。
好好
喝茶,是件难事儿,却又十分有趣。
喝茶不走弯路,小编给你导航!下面整理出了四条一定需要抛弃的错误观念。
- 1 -“不挑”或者“太挑”
对
茶叶不挑,很容易喝到与自己体质不相符的茶,尤其是体寒特性的茶友,原本喝些温性的茶可以平衡体质,结果误饮了寒性的
绿茶,喝坏了肠胃,得不偿失。
欢迎参考九大体质与
六大茶类对应表,可以从自己的身体出发,选杯
好茶。
不仅“不挑”不好,
喝茶太过挑剔,也失了些应有的乐趣。尤其是选择
茶具的方面,最容易挑花了眼,还踩了个大坑。
目前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用名家手工制的
紫砂壶,泡出来的茶会更好喝;买名窑烧制的瓷器,
茶汤会更透亮
人们对这些精致
茶具的追求,更多的是对它们背后文化的认可和自己的喜爱。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单纯
喝茶的话,适手又舒心,就是选
茶具最好的标准。
也许随着茶越喝越多,你也可以成为鉴定
紫砂茶具的行家。
但现在只是想要找到自己
喝茶的风格,不妨就把标准放低点,“眼缘”和“手缘”,其实就是我们心里对
茶具最高的认可了。
- 2 -一定要喝最好的
刚开始
喝茶的时候,谁都希望是一款
好茶引入茶门,但是
好茶难遇,
好茶的标准更难界定。
茶叶店的老板可能会觉得,
好茶就是店里的镇店之宝;山上的采
茶人可能又觉得,第一批出来的新茶是最好的。
茶海很深,与
好茶相遇是需要缘分的。有时候不经意间一杯叫不上名字的茶,就悄悄俘获了你的心,它就成了你心里的那杯
好茶。不强求“最好”,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乐趣。
不是因为
茶叶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才去喝,而是因为我们爱喝,它才成为最好的。
爱上茶了,离不开茶了,一天都希望有茶陪着,所以早上抓了一泡
茶叶,一喝就是一整天。首先,这种行为对
茶味的破坏是致命的。
每种
茶叶都有自己的耐泡次数,这跟它们的品类、
工艺都有很大的关系。
绿茶尝鲜基本都看前面三泡,你往后用再高的温度,都难以品尝到最初的鲜甜,更容易把苦涩物质泡出。茶的味道不好,你也很难喝出好心情。
及时更换
茶叶,才是真正尊重茶的滋味,而不是为了
喝茶这个行为而
喝茶。
如果外出
饮茶确实不便,可以购买一些小袋装的
茶叶,或挑选一款小巧的
茶叶罐,让新鲜的茶随时陪伴身边。
其次,一整天都
喝茶未必是好事。
茶叶是好东西,但饮用过量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例如失眠、胃疼,甚至
醉茶。
早上饮些
淡茶唤醒一天活力;午休后来杯
红茶提神醒脑;晚餐后1小时,来杯
熟茶,消食解腻,促进肠胃运动,助你有个舒适美梦。
只喝滋味最正的几
泡茶,及时用茶调整身体和精神,让茶和自己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 4 -先评后品
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事情,“先入为主”的观念都会影响我们的正确判断,
喝茶也是。
如果说前面三种观念都可以慢慢调整,那最后这一种,是绝对且必须马上抛弃的。
先带着评价的态度,大致把这个茶的老底都摸透了,再去
品茶,容易用脑海里已经设计好的框框架架去束缚对茶的品鉴
小编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用两款
价格相差十倍的
红茶,把它们的信息故意调换了一下,泡个几个朋友喝。
大家先看了看包装和
价格,都觉得
价格高、包装精美的这款味道一定更甜(但其实里面装的是便宜的那款)。
结果一泡出来对比,大家都说这款贵的(其实是便宜的)味道很有特色,也许是添加了新
工艺(其实就是味道不正);而那款便宜的(其实是贵的)
红茶,就只是很传统的保持了
红茶的甜味,没有什么独特的口感。
后来跟他们说明了真相,大家都不由地惊讶,原来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对茶的品饮效果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
很多时候,“盲品”是一种很公平、明智的
喝茶习惯,
好茶不论出身,千万不要因为外在就随随便便给
茶叶打上标签,对人也是如此。
这个味道喝不惯,下次就换一个;这次水温高泡苦了,下次就低温点;这次喝到第5泡没味道了,下次喝到第4泡就及时换
茶叶... ...
没有人是一步就喝成高手的,更多的是需要你用心去体会自己喝到了什么,又想要喝到什么。
及时抛弃掉一些不正确的
喝茶观念,不仅是为了身体越来越健康,也是为了能更清楚地找到自己
喝茶的风格。
从识茶、选茶、
泡茶和对待茶,小编整理了四个最明显的错误观念,希望大家不会在
喝茶时走了弯路。好习惯要坚持,坏习惯就及时止损,
喝茶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