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普洱茶的年份,我们曾经谈过一篇文章。这个年份,不是指存了多少年,而是指采摘加工的年份。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采制的茶有所差异,这个很简单,因为每年的气候不同,但是具体如何影响,品质如何,这就值得深入探讨了。
先说一点,不同年份不一样,这是农作物的基本规律,不光是茶,我们看水果,看葡萄酒行业,都是这样。一方面,产量会影响价格,另一方面,不同年份的品质也不一样。后者对于我们真正喝茶藏茶的人来说,更为重要。下面还是开门见山,说一下几个关键点。
看普洱茶的年份主要看什么?
第一个要看前一年的气候
这个很多人会说有啥关系?关系太大了。
举个例子,2017年春季为什么茶发芽那么晚,产量直接下降,有的地区甚至降了近一半。这个如果我们看17年的气候数据,完全不明所以。很多人说易武降冰雹之类的,那都是胡扯,一个是极小范围,一个是对茶基本没有影响。实际上17年春天的气温不算低,降水丰沛。之所以发芽不给力,是因为在16年冬天,因为气候阶段性转暖,冬茶发的过多,到了17春季发芽就会乏力。
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该藏的时候你发了,该发的时候你就没力气了。
从这一点来说,18年还算靠谱,17年冬茶并没有大规模爆发,气温不高不低,是一个正常年份。话说回来,现在气候不断变化,正常就不易了。
第二个要看积温
茶树不是一天长成的,你光看采茶时的温度也不行,还要看采茶前一段时间积累的温度,这个就是积温。积温要是偏高,芽发的就多,长得也好。产量和积温一般是正相关,但品质不一定,因为影响品质的因素太多了。如果积温过高或者过低,那很简单,茶叶的品质就会受影响了。
2018年春季以来的积温还算正常,中间有点小寒流,整体上还是偏暖的,对茶叶萌发还是有利的。
第三个要看降水
今年发芽虽然不像17年那样反常的晚,但是也偏慢,这也是因为最近相当长一段时间,茶区降水较少。这对于品质有什么影响?一些老茶农会说,一般降水偏少(不能过少)的年份,茶叶偏甘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发芽的速度不那么快,更能保证茶叶的内含物质。
再一个还要看采摘加工过程中的降水,这个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一方面采摘时如果降水,茶芽的品质直接下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普洱茶号称晒青,如果加工过程中下雨,对萎凋,对晒青都有直接影响。去年(2017)这方面大部分茶区不是很理想,真正的做茶人可说是如履薄冰,通过严格把控好节奏和细节来避免不良影响。
目前大部分古树茶逐渐要进入采制高峰期了,我们希望接下来的天气能保持晴朗。
第四个,要看反常气候与自然灾害
现在有些宣传自然灾害的,往往是为了借机提价,这个需要注意甄别。
第五个,人为因素影响
有的是短期影响,主要看前一年这个茶园人为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到了什么程度。对于一般性的翻地、少量施有机肥、少量修剪,这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甚至用生长激素等等,就会产生明显影响。
其他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