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一条新闻"小罐茶,大师作,累坏了的大师"刷爆朋友圈。我们在之前的有一篇关于小罐茶背后各位大师的情况。有网友查到大师背后都在各自的领域当中有所成就,并且很多都是自己拥有企业或者是企业一把手,于是网上便有"大师作"徒有其名。最后小罐茶官方出来解释:"大师作"是大师技艺作品。
同期另外一条新闻"继2018年中吉号、八马茶业、梅山黑茶先后终止新三板挂牌,谢裕大叫停上市辅导之后,七彩云南也发布公告申请退市。"茶界传统品牌纷纷逃离新三板,原因基本都是挂牌以来营收处于较低层次,业绩持续下滑。虽然只是对外公布数据,但普遍反应一个问题上市是否真的适合茶企?或者当下适合茶企业?
同一行业,同样的时间,一边是招来怀疑却因大卖而"累坏的大师",另一边是业绩持续下滑的传统企业?
不以追求品质来卖茶的企业,统统都是耍流氓。站在老百姓角度,只想喝一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茶。
小罐茶,大家可能更多是关注品牌背后创始人的故事,他是一个饱受争议人物,本文暂不论茶之外的得与失,只是站在茶行业来分析。如果回归我们日常生活中喝茶,是否经常听到有某款茶是某大师亲手来制作,这样可以给自己茶来加分。小罐茶只是一次性集结了八位"制茶大师",暂且不说"大师"的说法,但每位制茶大师都是在某一专项中经验的集成者,都是几十年的茶一线经验,甚至其中几位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可以说都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和中国优秀茶文明的代表,而且本身八位大师多是企业带头人,他们能够同时为一个品牌在站队来作背书,肯定是也是经过思考。如果现在真正大的茶企业都是工业化来生产了,如果是一家有愿景的茶企,工业化生产也是前提。
小罐茶为什么能够短时间受市场追捧呢?
中国茶近几年的发展不缺故事,但往往有前无后。这些年,中国茶走过资源型品牌、市场型品牌和消费型品牌之路,有多少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呢?虽然,小罐茶价格确实不低,但大众为什么还在买单?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之前大众已经为太多的"故事"和"情怀"来买单了,以致于很多时候,都不敢轻易自己去购买茶了,都是找朋友找熟人来买,无形中增加了很大购买认知成本,即使是买了,送人时又担心送出去不合适。小罐茶只是按消费逻辑规划的品牌,根据用户需求来设计的标准化产品,虽然全品类覆盖,但简单易识别、易获取也易体验,在商业效率上大大提升。通过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最大程度地将"大师技艺"发挥出来,保证制茶工艺的稳定性。小罐茶正是这样解决了大多不懂茶,又想喝到或买到"好茶"的人群。
但小罐茶的现况能够持续多久?
承然前期大家会为茶的认知来买单,但随着大众对茶认知的普遍提升,是否还愿意为之买单?这些年,中国茶发展受到最大冲击都是来自外部,有立顿和星巴克的teavana,它们正是通过工业化、标准化方式来降低大众喝茶的门槛,虽然最终都没在中国完全打开市场,那是我们骨子里的价值观,中国茶悠久的历史文明,形成的一条文化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