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类,香港为主的传统茶庄的存茶
第二类,从香港流到台湾、大陆等地的老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出现炒作紫砂壶热,同时也带动了普洱茶热,香港仓储的普洱茶开始大量流入台湾,2005年后由于大陆普洱茶热的出现,又有不少老普洱茶从香港、台湾流入大陆。影响普洱茶品质的三要素是原料、制作、存贮。
一般而言出仓后的老茶如果保存不当,单片的茶饼随意摆放2个月后,沉香就会散失50%以上。
成筒的如果随意摆放,沉香也会明显下降。
因此从香港流到台湾、大陆的老茶中,有相当数量的会出现甜滑足但沉香不足的情况。
这些茶一般会有两个不足,一是原料多为粗老叶,会使汤质滑润感不足,汤薄;二是多为自然存放,跑香较严重。
但这类茶有一个优点是存放地方气候干燥,不易受潮,与同样存放在广东、港台地区的自然存放的茶相比这类茶的香气、品质会更好一些,尤其这类茶中有一些用正常茶菁压制而不用粗老叶压制的茶品质会较好。
但这类老茶的数量不多。
这些茶样如果放在样品室,长年的跑香和光氧化会使这类茶缺乏沉香而且会有严重的光氧化味,有的书中称为“日光臭”。
如果存放在专门的仓库会比较好,这类茶的数量不多。
第五类,普洱茶的生产、销售企业未售出的库存
这种库存的茶由于是自然存放一般会沉香不足。如果仓库湿度大还会有霉味或湿仓味。
如果仓库防潮做得好,会有一些比较好的茶。
第六类,边角料
这类茶一般都会香气严重不足,而且很多受过潮。
第七类,茶农存茶
这类茶跑香、易发霉是通病。
第八类,国内藏家
升值潜力如何?
第九类,人为做旧的“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