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普洱茶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易武这个普洱茶圣地。从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堪称普洱茶交易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易武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普洱茶交易集散中心之一。而从清朝光绪末年到民国26年这段时间,易武茶业达到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
这是怎样的概念?有人打了个比方:站在那时的易武街头,随便走进一家商铺都有50%的概率遇上茶庄或商号。除了内销,很多茶庄还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开设商号,“易武正山”当时名振海内外,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跨越时间的维度,书写四大家族脸谱
创办时期:大部分学者认为是1897年
关键人物:清末庄主为向质卿,民初为向绳武
向质卿,不仅是一个人名,还是一个由人物真名标识的品牌;向绳武同样声名显赫,是有名的“易武山三武”(另外二武包括同泰昌庄主朱小武和同昌号大公子黄备武)之一。当日风光的景象,我们不难想象出。
一般来说,理论派会把同兴号生产的产品大致分为两种:1921~1934年间制造的“同兴早期圆茶”;1934~1949年制造的“同兴后期圆茶”。
同兴号的茶品质量极优,堪称一绝,现在几近绝迹,价格更是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在2010年秋季嘉德拍卖会上,同兴号向纯武内飞圆茶(一筒)就拍出了134.4万的高价。而这些幸存的民国版老茶和商标,基本上都归入了普洱茶藏家之手,一般人并不能得见。
【同庆号:手工制茶的百年老号开启国礼新篇章】
创办时期:年份不详,1900年以前一直由刘顺成和其亲戚合作经营
关键人物:清末民初由刘顺成与其子刘葵光发扬光大
有研究者指出,这“选春茶,选嫩尖,选产地,选净度,选滋味,选香气;弃粗老,弃味劣,弃不洁,弃杂物,弃异味,弃质变”的精细作法,应该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的普洱茶生产工艺标准,可见其在普洱江湖上的技术性地位。
按照此技艺制作的同庆号茶,因品质精良而销量大增。除了内销外,其中一部分从易武运老挝、越南莱州转至河内;一部分运往蒙自上火车抵海防转至香港,再分达东南亚各地。在光绪26年以后,同庆号已跻身云南茶叶界前列位置。
遗留下的珍贵产品“同庆号龙马商标圆茶(一筒)”,曾在2010年秋季嘉德拍卖会上同样拍出了134.4万的高价。整筒茶采用同一种竹箬,整齐匀称,精致美观,用于捆绑的竹篾至今都耐久不断,足见同庆号对产品质量的严控。
因为产品的优质,带有“龙马图案”商标的同庆号普洱茶成为高品质代言词,热销海内外。而名声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假冒产品,因此,同庆号特意向当时的北洋政府申请了“双狮旗图”商标。无论是“龙马图案”还是“双狮旗图”的同庆号普洱茶,都成为中国茶叶史上亮丽的一笔。
【宋骋号:最具时代背景的合股茶庄】
创办时期:清朝光绪初年(1886年)
关键人物:创始人宋聘三,股东袁谦六
可惜的是,在1970年易武的那场大火中,乾利贞宋聘号随着数家老字号茶庄化为了一抹飞灰,令人嗟叹。时下的宋聘极品已经可遇不可求了,在嘉德2009年秋季拍卖会上,红票宋聘圆茶(一片)拍出了50.4万的高价。
由于稀有珍贵,民间仿品自是无数。最典型的就是1970年以后,在泰国以清迈茶菁制作包有白报纸的乾利贞号,马来西亚人普遍称其为“火烧云”。不过仿品或赝品的内飞或内票大多模糊拙劣,与真品一比,自然就现了原形。
【福元昌号:承天之幸,历风雨而益坚】
创办时期:清朝光绪初年(1879年)
关键人物:创始人余福生
福元昌对制茶品质的绝对追求,造就了福元昌号在普洱茶历史风云中“品质为王”的江湖地位,福元昌圆茶也被后人尊称为“普洱茶王”。但凡福元昌号所出的茶品,绝不容许有任何马虎。除必须用易武正山的大叶种乔木原料,三级以上最优质的茶菁制作外,还尽可能地以当地古茶园的头春茶为原料。因此茶叶厚大、条索宽扁,油光虽淡薄却茶气强劲,充分彰显易武正山普洱茶的特色,也是辨识福元昌号圆茶最明显的特征。
现在的福元昌号级茶真品一饼难求,台湾茶人周渝曾偶然在香港购得几饼,外观十分讲究:橘红底色,蓝色图字,四边框以云纹图案,每饼还有一张5×7.5公分内飞一张。整个青饼饼身全由大树茶春尖精制而成,采摘的成熟度正好,叶与枝则分散期间。虽经过了数十年,冲泡后茶汤深红透亮还带金黄色,口感上依然能喝到曾经强劲的霸王之气。
据香港藏家白水清所言,目前流通在市面上的号级普洱茶,当属福元昌号圆茶尤其珍稀。茶商也多以福元昌圆茶价值最高。在收藏市场,福元昌圆茶(一筒)在嘉德2013年秋拍上1035万的成交价,创下普洱茶拍卖的最高价格。
现状: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所有茶号收归国有,属于福元昌的荣耀也逐渐黯淡。直到2006年,陈升河收购了福元昌原址老宅,百年老字号的文化承载才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