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月,香港接连两场拍卖会,把几款“古董茶”再度推到了风头浪尖。
无论是HKD15,605,000成交的所谓“百年宋聘号·蓝标”,还是HKD26,320,000成交的所谓“1920年紫票福元昌号”,且不说这些货色究竟什么来头,光是一串炫人眼目的“0”,就足以在坊间掀起口水巨浪。
拍卖纪录年年“刷新”,史上最贵“普洱茶王”总不落空。城头变幻大王旗,关起门来争第一。问混账茶市,谁主沉浮?
老茶拍卖,也许是当代拍卖行业最稳当、最有利可图的题材。一坨坨朽烂如泥的茶饼,散发着破败、污糟的气息,即使扔到大街上,正常人都不会多看一眼。一旦登堂入室,堂而皇之标注了“古董茶”的身份,就摇身一变成了千万元计的“稀世珍宝”,亮瞎了一众看客的钛合金狗眼。
稀里糊涂的“古董茶”,年份、字号、来路一律稀里糊涂。不能说它就是假的,也很难说它就是真的;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才是“古董茶”能够不断拍出天价的理由。
当然,行内很多人都知道这种“古董茶”拍卖游戏是怎么回事。上拍的,举牌的,彼此心照不宣,各取所需,不会有人去计较什么真假。反正舞台是自家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价格拍得越大,效果自然越好,不然“老茶经济”靠什么来拉动?
可笑的是,围观的看客中总会有入戏太深的。拍卖把戏自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做局的制定游戏规则,知晓每一张底牌;旁观者受到现场氛围感召,跟上了“大师”们的节奏,瞬间自感“高大上”起来,身不由己也跟着举了牌。整场拍卖下来,有人假戏真做,有人弄假成真,买单的当然还是要靠那些入戏太深的。
实在搞不明白这样一坨不明物体的价值在哪里,与其说是主人家的荣光,倒不如说是被江湖人士忽悠了的铁证——你说这饼“古董茶”价值数百万,那就再上拍试试,看看到底还有没有人接盘?
至于蹭这类“古董茶”拍卖热度的普洱茶厂商,就更显得缺根筋了。这个领域从来与正常的消费市场无关,闭门玩的游戏,有太多东西是不能拿到太阳底下说的。
能上拍的,未必能在终端流通;能在终端流通的,未必就适合上拍。能拍出天价的,都是经过精心“运作”的。以拍品的成交价,去衡量新茶未来的价格上涨空间,只能说“很傻很天真”——市面上有不计其数的年份茶,无论茶靠不靠谱,如果没有人去“运作”,是不可能拍出好价钱的。即使“古董茶”一筒拍出两千万港币,跟你能有一毛钱关系?
看到“有心人”趁机又在鼓动大家“多存一些”新茶,这与那些拍卖会做局的其实没什么两样。混账茶市,总少不了这些混账。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