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江地处茶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网,勐库大叶种茶北路通过泰恒镇茶市(今临翔区博尚镇)远销康藏,或通过沧源、耿马与缅甸通商,而南道马帮曾取道于此,以正气塘为歇马场。正气塘过去叫瘴气塘,相传,古时天生桥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时于天阴吐黑雾,疑有瘴气,故为名。清末,掌握双江军政约20年,有功于改土归流的管代官彭锟1903年进剿拉祜族起义时于此扎营,为避邪将瘴气塘更名为正气塘。
遥望村中残留的青瓦黄墙,回想昔年的热闹景象,难掩正气塘遗之山泽的萧索。当年马帮经行的古石桥,位于勐库镇以东20公里那赛小村河上,由5根石条组成,全长不足5米,西侧桥墩为自然生巨石,据说旧时桥上建有亭阁式桥棚,而今早已拆毁。古时候,双江通往临沧,到达内地的通道有三条,其中勐库—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赛—小村河—正气塘—天生桥—慢笼
正气塘自然村隶属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那赛村委会,实际上是一个山间洼子,海拔约190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总有四十余户的人家,拉祜族只占到三四户。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那赛茶区共1810亩茶园,了解下来,正气塘的古树茶园应该不足千亩。
从90年代鲜叶只值几毛钱,一路演变,2007年大跳水,至2008年茶价逐渐恢复回暖后,在2012年开始走高并基本保持稳定,村中户户也都主要致力于种茶制茶,或卖鲜叶,或初制毛料出售。总体而言,既然做茶是一笔买卖,还是着眼于客户需求。
在普洱茶尚无人问津的时代,村人就做红茶,即便现在,如果有市场,也多有做红茶的。不管从茶园面积还是产量而言,正气塘都不及坝糯的藤条茶园,全村共十余家初制所,春茶产量总计10余吨,李本学一家就可达到2吨的产量。
正气塘的茶在那赛三寨中名气不及那赛和小村,春茶季小树茶鲜叶几十上百元不等,古树毛茶最高可卖到一千五六,目前村民基本满足于出售鲜叶、毛料。如果有客户订单,只有少量用于精制成茶。相较西半山冰岛今年春茶单价逾四万的天价而言,显得黯然失色。
遗之沼泽的“二线”优势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西半山茶在冰岛的带动下,价格日渐攀升,最终一骑绝尘,远远甩开东半山。直到云南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在所著《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2010年出版后,首次对藤条茶做了较详细的叙述。东半山“两那一坝”茶区才以藤条茶为新卖点和突破口逐渐为世人关注。
众所周知,西半山茶香气阴柔,汤水滋味绵长。而那赛茶区所产古树有着勐库东半山茶的共性,向阳而生,故苦重而涩轻,质醇而香扬,其春茶尤为明显。其中正气塘地处海拔属那赛茶区最高,夏季多雨,云雾最盛,因位处东半山阳坡,这里的茶树长势茂盛,树冠展开,叶密且多绒毛。
山间终年云雾笼罩,日照充足,地气旺盛,所以茶叶鲜爽宜人,苦重涩弱,茶质醇厚,坊间素有“小冰岛”之称。藤条茶和其他茶一样,品质受树种、山头、树龄、海拔、季节等因素影响。在李本学的初制厂,我们冲泡了今年正气塘的春茶,汤色干净明亮,汤香甘甜质厚,茶气强烈,气足韵长,虽不及冰岛正山,但冰糖甜味依稀可寻。
正气塘的优势在于很好保留了原有树种和生物群体,在新建茶园或老茶园改造时,茶、林、路、水、牧能更为便利的统一布置。因地制宜在茶园或周边种植一些有益的树种,如桤木、樟树、杉树等,利于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调节温度、提高湿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正气塘占据了先天的原生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