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当然是从新茶而来,但不是所有的新茶都可以成为老茶。对待老茶,有如中医,经验主义,讲求实效。
老茶的由来,既有文献的记载,也有民间的习俗。
老茶最早的发源地在云南,始见于明代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记述的感通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明清时期,感通茶都是云南的名茶。
七十年代,普洱茶也是按照香港客户的要求,适度存放后再销售。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所著《普洱茶》一书提出:越陈越香。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提炼与弘扬。
几乎所有的黑茶,四川雅安的藏茶,陕西的泾阳茯茶,湖北赤壁青砖茶,湖南安化黑茶,广西梧州六堡茶,安徽祁门的安茶,都凭借越陈越香兴起。老茶另外一个起源地在福?。由明入清,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周亮工入闽为官,所作《闽茶曲》中记述武夷茶:“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明明白白的宣称,就是要隔年陈茶。
闽东福鼎白茶更是响亮的提出了: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最近几年风行全国。
老茶从明代至今,文献的记载,民间的习俗,相互印证。一路传承至今,日见兴盛。
绿茶中有老茶,确切来说,是绿茶中的晒青绿茶,如文献记述中的感通茶、宝洪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国后的感通茶改为烘青绿茶,宝洪茶改为龙井工艺的炒青绿茶,与之前的茶完全不同。我们据文献记载认为绿茶中唯有晒青绿茶可以陈放成老茶。炒青、烘青、蒸青绿茶,则适合作为新茶饮用,不作老茶之想。
青茶中有老茶,包括闽北、闽南、广东与台湾,传统工艺的乌龙茶都可以存放成老茶。
黄茶,原理上近似于黑茶,有存在成为老茶可能性。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和验证,需要进一步探讨。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
周亮工认为隔年陈,这几乎与现今的食品保质期一致。按照我国的规定,食品常温下的保质期为18个月。适合作为新茶饮用的,如炒青、烘青、蒸青类绿茶,常温下存放超过保质期,不提倡饮用。
白茶宣称三年成药,据此理解,三年以上可视作老白茶。
青茶中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规定陈放五年以上,之后应当算作老茶。
黑茶中云南普洱茶曾经在2004年出台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生茶要存放十年以上。以此作为参考,普洱茶等各种黑茶,存放十年以上算老茶。各种黑茶标准中已经将保存期限改为:本品在合适条件下可长期贮存。
老茶源于文献记载,明代的李元阳:藏之年久味愈胜也。民国的《路南县志》:藏之越久越佳。邓时海教授《普洱茶》:越陈越香。这都是艺术化语言的表述,属于模糊美学的范畴。据此曾向邓教授请教,得到回复是:20年以内算新茶,20~40年算旧茶,至少40年以上算老茶。贮存100年以上算古董茶。个人认为,这个是邓先生艺术化的品鉴标准。
事实上,自有茶以来,以绿茶为主流的中国饮茶风尚,向来都以追求新鲜自然的茶为风尚。比起来,从明代至今,文献记述寥若晨星,但却不绝如缕的老茶风尚,直到今时方为世人普遍所知。
饮茶,界定为健康的成年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基础、茶叶认知,自由的加以选择。喜欢新茶,选新茶。喜欢老茶,选老茶。只要喝了以后,身体舒适,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茶。
我们更主张的作法是,在了解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新茶,自行存放,与茶相守相伴,慢慢变老。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乐趣,老了更有老茶喝。既可以独自享受,还可以与人分享。缺乏专业知识、财力受限的情况下,不主张将其设定为以增值为目的金融类产品。
存新茶、品老茶,是我们对待老茶的基本原则。
于茶来讲,我们更愿意守护着它,从少年到白头,唯愿茶老人未老!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