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品”,不管是作为品鉴,还是作为研究,都很难弄明白它。
从来没有一种茶的定义和类属像普洱茶这样能让人们长时间争论。
从来没有一种茶的保健功效像普洱茶这样有争议。
其它茶只有一种味,普洱茶却可以有甜、苦、活、砂、厚、甘、润…
甚至还有“无味之味”
其它茶只有滋味和茶韵,普洱茶却可以有体感、茶气!
…
只能说,普洱茶是一种很奇特的茶,这种奇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的模糊化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3-2003《普洱茶》中,规范了普洱茶的定义:
很明显,03年标准有漏洞,为了规范和弥补,于是又有了后来的新国标,2008年6月17日国家出台了新的普洱茶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给普洱茶的定义是:
相比03年的标准,08标准关键词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和特定加工工艺,看上去简化多了,但含糊不清,于是又对“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和“特定加工工艺”等伤筋费脑的词汇进行了大量篇幅的逐条解释。但关于普洱茶属于何种茶类没有解释,关于原料为云南大叶种,以及普洱生茶没有散茶这一解释又过于武断、模糊,为后来人们关于普洱茶的定义和归类问题的争议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 品类的复杂化
普洱茶按加工方式分为生茶和熟茶;按发酵程度分为新茶、中期茶和老茶;按成品型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紧压茶又分有饼茶、砖茶、沱茶、以及龙珠等特型紧压茶;按仓储方式分为干仓普洱和湿仓普洱;按茶树生长方式又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按茶树树龄又分为古树茶、大树和小树茶;按加工原料的选择上又分纯料茶和拼配茶…如此复杂的品类,又没有统一的分类前提和标准,普洱茶命名上的混乱,给普洱茶研究者和爱好者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3、 山头的多样化
普洱茶按原料来源上又分德宏茶、保山茶、临沧茶、思茅茶、版纳茶,细分的茶区山头茶就更多了,有勐海茶、易武茶、勐库茶、景迈茶、邦东茶、景谷茶、邦崴茶、永德茶、莽水茶、千家寨、困鹿山、南糯山、布朗山、倚邦茶山、冰岛、昔归、班章、贺开、麻黑、曼松、弯弓、铜箐河…
普洱山头茶的多样化,让普洱茶入门者、爱好者甚至从业者陷入一种无所适从,茫然无解的汪洋大海之中。
4、 年份的差异化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其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是大家公认的。虽然普洱茶按储存的年份可以分为新茶、中期茶、和老茶3类,但这样的粗略分法是仅仅是民间行为,目前没有官方机构认定存放多少年的茶是中期茶或老茶,更何况全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存放环境的温湿度均不一致,在昆明存放10年的茶品饮还有生涩感,同样的茶在广东存放已非常适口。不同年份不同仓储环境下的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变数很大,年份越长变数越大,这种不确定的变数给大批中老期茶的差异放大,给消费者对年份茶鉴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5、 冲泡的随性化
为什么同样的一款普洱茶,不同的人泡出不同的滋味?因为普洱茶至今没有一套统一完整的冲泡品鉴体系,这就导致有人用大杯、飘逸杯泡,有人用盖碗、紫砂壶泡;有人投茶5克,有人投茶8克;有人用90℃的水温泡,有人用100℃的水温跑;有人10秒出汤、有人20秒出汤;有人醒茶2道、有人只醒1道甚至不醒茶…这样随心所欲的泡法,茶的滋味当然也天差地别。
6、 品者的地域化
每个人的口味、感觉和品饮习惯,俗语说“众口难调”,这是针对用餐,品茶也一样,即使对同样爱普洱这一口的群体来说。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品饮习惯,比如云南的茶友喜欢喝生茶,四川、北方的茶友喜欢喝熟茶,广东一带的朋友喜欢喝老茶,在习惯了某些品类口味的普洱茶之后,再让他接触和品饮其它品类的普洱茶,茶的风格特点已经改变,但人的习惯根深蒂固往往难以随之改变,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原先的品饮习惯和品鉴标准来重新定义新品到的茶。这就有了人为的因素,导致你认为很好的一款茶在他看来却是垃圾茶!常见的场景是:云南茶友认为的干仓正品普洱茶,在广东茶客看来却是苦涩难化的劣质茶,广东茶客极力推崇的一些口感甜滑的老茶,云南茶友却认为是存放坏了的湿仓茶!
品饮者的地域差异,对普洱茶品质的辨识产生了至少2种以上的评价标准,让品者对普洱茶价值的认同感很不稳定。
是的,普洱茶的这么多“化”,让它很难品懂,但这却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如同一本深奥的书,内容很多很杂,很难一下子都懂,让您沉迷不能自拔,却又心甘情愿深陷其中乐此不疲,因为,当您读了品了,就会明白:普洱茶是一种越读越有趣,越品越有味的神奇的茶!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