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一个口感寻找的过程,从绿茶到铁观音再到普洱茶,市场选择的,无非是口感。绿茶清香,铁观音浓香,普洱茶陈香,不同的香气,也就是不同的选择。古人言,茶有真香。此处之香不仅仅说的是香气,还有滋味,表达的是寻找茶叶本味、真味这样一个过程。
1、2010年,茶市还在严冬之中,这一年春茶干旱,茶叶品质极好,茶市在重创之后开始有复苏的痕迹。一个茶商请我去喝茶,那时节,他尚不是会长,还没有来得及请人捉刀做茶书,为人还算低调,喝的茶汤色红浓,而口感霸道,类似生茶和熟茶的口感混合。价格高达1000多一片,在当时的市场价格而言,这算是高价位了。
生茶、熟茶茶性相反,放在一起压饼,违反制茶规律。茶客喝到这种茶,误以为反正是熟茶都不会影响睡眠,其实晚上越喝越兴奋,通宵失眠,对于不适应喝新生茶的群体来说,这样的茶,是害人的茶。
当时的茶市经历重创,新茶老茶都卖不动,大家都在寻找新概念,各种神秘的创新办法都在想,我想了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茶客和茶商的出发点不同,我也只是笑笑,但愿能卖得好。
品牌茶和毛茶的区别,不过是压饼了加了一张绵纸而已。谈得神乎其神的拼配茶,大家也终于明白,不过是为了批量茶口感的相对统一。搞明白这些,加一张绵纸就可以增值几十倍的游戏大家都想来玩。很多“茶商品牌”都是这一时期开始正式进入加工产业。
第二个原因是,大部分茶厂沿袭国有茶企的思路,原料单一,茶品单一,一个产业都是7542、7572的各种变形,变得多的无非是配方名字,原料级别一样,加工一样,饼形一样,甚至连饼茶的背窝大家都研究得透透的,还有人据此研究出“茶饼背窝歪斜利于陈化”的理论。
总之,普洱茶当时还是有点像智能手机刚出来,大家都觉得陌生而新奇,各种猜测的理论居多。
而且,传统茶厂的茶品实在太传统了,原料结构基本还是以坝子茶为主,难以突破市场的瓶颈。
要突破市场,必然的方向就是从口感入手。
这样一来,“茶商品牌”整体的原料采购方向都是在向山头转移,当时,一二线茶企基本都处于破产边缘,无暇顾及原料的改变,也无暇顾及市场口感的发展,即使有心改变,也毫无办法。
总体来看,和之前的茶厂总算拉开了一个距离,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的口感方向也在改变。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