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茶叶的“市场口感”发生了哪些转变?
时间:2019-09-02来源:漫说文体茶 作者:佚名浏览:
次
近几年茶叶的“市场口感”发生了哪些转变?
喝茶,是一个口感寻找的过程,从
绿茶到
铁观音再到
普洱茶,市场选择的,无非是口感。
绿茶清香,
铁观音浓香,
普洱茶陈香,不同的香气,也就是不同的选择。古人言,茶有真香。此处之香不仅仅说的是香气,还有滋味,表达的是寻找
茶叶本味、真味这样一个过程。
1、2010年,茶市还在严冬之中,这一年
春茶干旱,
茶叶品质极好,茶市在重创之后开始有复苏的痕迹。一个
茶商请我去
喝茶,那时节,他尚不是会长,还没有来得及请人捉刀做茶书,为人还算低调,喝的
茶汤色红浓,而口感霸道,类似
生茶和熟
茶的口感混合。
价格高达1000多一片,在当时的市场
价格而言,这算是高价位了。
我一看
叶底,
熟茶为主夹杂
生茶,我说“生熟配”啊,
茶商笑而不语,生熟配在当时算是一种新奇的概念了,市场传说沸沸扬扬,各种茶圈都在以敬仰的心情传说。
事实上,当时的
茶叶概念仍然不清晰,做得再大的
茶厂茶商都是在听故事,再根据故事来研究
茶叶制作。这就算是当时行内最先进的了。
生茶、
熟茶茶性相反,放在一起压饼,违反制茶规律。茶客喝到这种茶,误以为反正是
熟茶都不会影响睡眠,其实晚上越喝越兴奋,通宵失眠,对于不适应喝新
生茶的群体来说,这样的茶,是害人的茶。
当时的茶市经历重创,新茶
老茶都卖不动,大家都在寻找新概念,各种神秘的创新办法都在想,我想了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茶客和
茶商的出发点不同,我也只是笑笑,但愿能卖得好。
当时,流传一个口味的说法,叫“
勐海味”,现在基本上听不到这样的说法,都转移成了
班章味、
易武味、
冰岛味这样的说法了,从这一点来说,市场的口感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转移。
福建和广东
茶商当时还是以经营为主,08年之后大量的
茶商开始进入第二产业,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发现
毛茶的收购并不是想象中这么复杂,
茶农种茶,初制
茶厂加工
毛茶,找好料头,设点收购即可。
品牌茶和
毛茶的区别,不过是压饼了加了一张绵纸而已。谈得神乎其神的
拼配茶,大家也终于明白,不过是为了批量茶口感的相对统一。搞明白这些,加一张绵纸就可以增值几十倍的游戏大家都想来玩。很多“
茶商品牌”都是这一时期开始正式进入加工产业。
第二个原因是,大部分
茶厂沿袭国有茶企的思路,
原料单一,茶品单一,一个产业都是
7542、
7572的各种变形,变得多的无非是配方名字,
原料级别一样,加工一样,饼形一样,甚至连
饼茶的背窝大家都研究得透透的,还有人据此研究出“茶饼背窝歪斜利于陈化”的理论。
总之,
普洱茶当时还是有点像智能手机刚出来,大家都觉得陌生而新奇,各种猜测的理论居多。
而且,传统
茶厂的茶品实在太传统了,
原料结构基本还是以坝子茶为主,难以突破市场的瓶颈。
要突破市场,必然的方向就是从口感入手。
这样一来,“
茶商品牌”整体的
原料采购方向都是在向山头转移,当时,一二线茶企基本都处于破产边缘,无暇顾及
原料的改变,也无暇顾及市场口感的发展,即使有心改变,也毫无办法。
几种因素一叠加,
古树茶,其实也就是
山头茶这个口号越来越激烈,直到高潮。
当时的市场,有人做
老班章,有人做做
冰岛,有人专注
麻黑,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只是
价格实在太便宜,这成为当时整体
原料大改版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和之前的
茶厂总算拉开了一个距离,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的口感方向也在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