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被神话的老班章,许多人来到这里的目的似乎被简化为了拍照打卡并分享。似乎几张图片和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这座村寨。在网络上,老班章是暴富的象征,是普洱茶之王的标志,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大众对老班章先入为主的印象。
《牡丹亭》中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茶地,又怎知茶叶万象?来到老班章,与茶王树合照固然重要,但茶树的生命力与美自身却被这些符号掩盖了。茶树同所有植物一样,静谧不语,不愿透露一丝关于自己的信息,但只要你肯温柔地去触摸一片叶子,去观察一棵树,或许能发现自然的精妙之处,看到数代人的悉心养护,不经意间与美相遇。老班章村寨也是如此,只要愿意与他们坦诚交流,你就能被邀请去他们的火塘边坐坐,喝一口最原味的老班章。
为了保护茶王树,茶树开外三米都被围上了木制栅栏,但这并不要紧,在拍照完之后不妨往下面的茶园走走看,茶王树之下的茶园更值得去探索。虽然老班章每一片茶地都稍有不同,但如果非要选一片代表性茶园,无论是老班章村民还是茶商,都会提到茶王地这一片。
在哈尼族语里,茶王地读作“米娜普萃”,意思是被火烧过的地方。作为长期迁徙的民族,哈尼族落脚老班章前有过13次搬迁,而“米娜普萃”曾经是他们的居所之一,一场大火之后大家纷纷迁走,但这个名字却被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茶王地值得探索,一在树种,二在树龄,三是其树型。
茶树是山茶属植物。距今4千万年前,就出现了山茶属植物。相比只存在于地球上2百万年的人类,时间的流逝对茶树而言只是微风拂过树枝的摇曳。茶树的叶首先是树木自身最重要的能量接收转换器,再才是人类采摘收获的对象。无论是在物理、化学还是微观结构上,叶片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复杂精微,堪称造物的奇迹。
通俗地来讲,茶从外观上可以区分为大叶种和小叶种,一般称大叶茶的科学概念,以C.assamica或C.sinensis var.assamica为代表,常被称为阿萨姆种;小叶茶以C.sinensis或C.sinensis var.sinensis为代表,即茶种。在茶树的进化史中,阿萨姆种是更为原始的种类。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境内多数茶都属于阿萨姆种。
茶王树这片地是非常典型的大叶种,叶片足有手掌长,比起熟知的精巧的小叶种实在显得粗旷,但大叶种茶其实着实温柔。新生的叶片颜色翠绿泛黄,柔软细滑而厚实,触感比婴儿的肌肤还要细软。大叶种茶厚度往往达到0.3~0.4毫米,小叶种则只有0.16~0.22毫米。从叶片结构上,大叶种叶片的外侧皮肤——栅栏组织只有一层,构成滋味的海绵组织多而松散,茶多酚、糖分、淀粉等物质都储存于海绵组织中。小叶种则拥有三层厚厚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则少而紧密。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把大叶种想象成充满汁水,成熟欲裂的番茄,小叶种则是拥有厚壳的坚果,这是茶在逐步适应干旱、低温等特殊环境所带来的结果,也因此,大叶种大多只在云南温暖湿润的南部茶区才有分布。
叶片结构的不同也带来茶叶内含物质比例的不同,大叶种茶所含茶多酚高,氨基酸低,小叶种茶则相反,茶多酚较低而氨基酸含量高。阮福《普洱茶记》中“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yàn),京师尤重之。“酽”,意为浓、醇,从化学成分来看,就是高茶多酚含量的结果。
划分大小叶种,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叶面积公式计算法,用叶长(cm)×叶宽(cm)×系数(0.7)来计算,一般而言,叶面积>60cm2 属特大叶,40~60cm2 属大叶,20~40cm2的为中叶,<20cm2为小叶种。另一种算法是数叶脉对数,10对以上为特大叶,叶脉8~10对归为大叶,6~8对称中叶种,少于6对为小叶种。
除了大小之分,还可以用手感受茶树叶面的起伏,在每对叶脉间茶树叶片会有轻微的隆起,这是在野外判断茶树的主要依据。茶树叶片大致有三种,平滑、微隆和隆起。由于叶片的隆起,叶的表面积增大,光合作用总面积大于了平滑型叶片,叶片隆起,是生长旺盛的标志,在同样大小内通过隆起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不得不说是叶片的绝妙智慧。一片品质优良的大叶种茶叶,通常叶面光泽性强,隆起明显,叶片柔韧,背面着生茸毛。
也是因为阿萨姆种,茶树才能长成树在哈尼语中茶读作“阿卡老伯”,虽然有生拉硬拽的嫌疑,但把茶称作“老伯”,在汉族人看来也合情合理,毕竟在老班章周围的多数茶树,年龄都比老伯伯还大上几百岁。和茶王树同龄的茶树,在茶王地遗存下来的不少,比茶王树更加粗壮的也为数甚多。
对于茶树树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准确无误的方法。一般在成长期的小树,可以采取砍到数年轮或是生长锥取样,但对珍贵树木无法在树上钻一个洞,死去的树木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但误差较大。同时,一旦过了青壮年期,数年轮就不再有效,进入壮年期后,树径和年轮均为零增长。对于茶树而言,古茶树不一定都是大茶树,大茶树不一定全是古茶树。大茶树对映的是树的形状,而古茶树重点在于年龄。当茶树树龄达到100年时,这样的树叫古茶树。在许多村民的祖辈记忆里,茶树好像一直都是这个模样,不曾有太大变化。专家们对于茶树年龄的推断,只能结合生态学类推、历史考证、传说释析综合来推算。推算的参照物,主要以南糯山800年茶王树为基础。
村里的老人们有一种判断茶树年龄是否足够大的方法:看树枝上的结块。结块越多则树龄越大。道光《普洱府志》中有同样的记载:“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瘤,便是结块,是枝条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营养堵塞而产生的。在经年累月中,茶树树枝不断发育生长,围绕主干盘旋伸展,有些树冠直径可达3米,的确如绿云笼罩,不到茶树下无法想象。
古茶树能存在如此之久,与先天的基因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在许多地方茶园都以无性繁殖方式栽培茶树时,云南仍采用茶果挖土栽培,有性繁殖保证了每一棵茶树都拥有不同的性状,在病虫害面前也有更强的抵抗力。人们在埋下茶果和后期栽培时,也会为茶树生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茶林里行走,枯叶腐败成肥沃养分,脚下这条小径走着走着或许就恍惚走到了百年前。茶树姿态在百年间未曾有巨大变化,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时间留下的智慧。在不同地区,茶树的形态有时会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如同易武江西湾的藤条茶树,枝条细长柔嫩光滑,只留顶部少数枝叶,是采摘时丢掉老叶的一种管理手法。茶王地这一片茶树,或粗或细,大致都从一米五至两米处开始分叉,比起老班章的茶王树和茶后树,有更加明显的主干和分枝,这种树型在老班章更为普遍,属于另一种管理模式。
在自然状态下,茶树会经历幼年主轴分枝和合轴分枝两种分枝方式。主轴分枝是植物顶端一直不断向上形成明显主干,合轴分枝指主轴上生发出侧枝,再由侧枝长出三级侧枝的分枝习性。如果不对茶树进行任何干预,茶树就会一直不断往上形成雨林里的望天树模样。为了增加树冠幅度,也为了方便采摘,先人们在茶树长到一定高度时会砍去过高的主干,让茶树横向生长。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在砍伐与修复间,茶树的形态不经意间被塑造出来。直到今天,你也能从茶树的形态中观察到往日的痕迹。如果有树枝生长方向骤然被改变,那就是主人不希望茶树再继续向外扩张;若是横向侧枝上突然多了许多向上生长的小侧枝,或许是主人偷懒忘记了修剪。
农事的智慧被茶树以树型记录下来,后来者只能从这些树的形态里去猜测,想象原初的风景。触摸着茶树树干,更像是触摸到一种连绵不绝的时代传承,无声而壮大。这样连绵不绝的茶林,一人无法造就,是无数时代,无数双手的手手相传,在无数棵树上留下温度。而我们的抚摸与触碰,是这漫长路上的微热一度。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