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东莞凭什么成为“藏茶之都”?

时间:2019-09-19 11:42来源:茶业复兴 作者:佚名浏览:
东莞,凭什么成为“藏茶之都”?
当我发朋友圈,说自己已到东莞时,好几个朋友留言,给我某种暗示,这让我哭笑不得。或许他们并不知道,东莞早已告别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某种服务行业,就像东莞告别低端制造业,转为高端制造业一样,虽经历过阵痛,但已触底反弹。更何况,她还是一个以藏茶喝茶闻名的地方,有茶汤的温度,也有人情的温度,毕竟,天下之大,独东莞赢得“藏茶之都”并非偶然,也非浪得虚名,她有足够的积淀与根基,以沃土相安;她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以时光相伴。
 
只是,“名”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处?
 
广深之间,东莞的“王炸”是普洱茶收藏与消耗的物质基础
 
作为“广东四小虎”之首的东莞,以“世界工厂”屹立于粤地,也是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卢树勋在介绍的时候,也说“我们东莞的镇区”,并补充说“东莞没有设置县区”。东莞确实很特别,虽无县区之行政划分,却以镇区之实力称雄,是当下新一线城市之一,2019年新一线城市榜单中位居第11位,若仅论经济实力,足以将部分西部省会城市比下去。
 
打开地图,我们会惊讶于东莞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她位于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之间,正常情况下,现在我们如往返于广、深,基本会选择乘坐高铁,那就会经过东莞;而虎门站,又是东莞的迎宾站,也是与有渊源的地方,满清晚期林则徐禁烟就是在这里,这也是周重林著作《茶叶战争》中浓墨重彩的地方。
 
广东的包容性也体现在珠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相对均衡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而非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东莞受益于两座大城,外贸业发达,带动了加工业的发达,所以才有众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主,为普洱茶收藏与消耗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中老期普洱茶并不便宜。
 
很多人念念不忘过去东莞的某服务行业。当年东莞“净化”社会服务业,也确实对经济发展有所影响,但最终影响的是社会零售业,因为当时数量不菲的高端白领消费能力非常强。可这种影响对东莞并非伤筋动骨,或许我们可以用“短暂的阵痛”来表达,外界因为“茶余饭后之闲”放大了这个行业,同时也低估了东莞真正的“王炸”——制造业。支撑东莞经济发展、强势崛起的,是制造业,过去是,现在也是。
 
东莞,以辖区4个街道(莞城、南城、东城、万江)、28个镇以及1个管委会(松山湖新区管委会)的努力,成为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外贸口岸以及“世界工厂”,更以壮士断腕之决心从低端制造业成功转型为高端制造业;现在,东莞经济是触底反弹。这为普洱茶的持续收藏、消耗提供了更加坚固的基础,为中老期普洱茶、中高端普洱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没有快速崛起的社会发展,没有强大的物质作为基础,那也就不可能有“藏茶之都”的美誉,普洱茶的收藏与消耗是需要丰裕而稳定的经济作为前提的,且体量越大,所要求的物质基础越雄厚;离开社会经济发展、个人财富来谈普洱茶的大宗收藏与主流消费(社会上层带动中产阶级以及外来人口),就如同是空中楼阁。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说,普洱茶的收藏与消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从普洱茶的存量来说,东莞的体量是比较大的,出货量也大,比如500件普洱茶,(东莞)可以很快就流通出去,外省可能没有这里成熟”,赵沛良说。如果没有东莞的制造业作为支撑,这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东莞人的投资嗜好:看得到的实物
 
广东人的务实,只有自己接触过后,才能深刻理解;也正是这份务实,成为了广东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相比较之下,东莞人更务实,因为他们更喜欢投资实物,他们眼中的实物是要眼睛能看得见的、手能够摸得到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大到一栋房子,也可以小到一饼普洱茶,但都可能在他们的投资范围之内,所以不管广州、深圳的股票、期货市场多么火爆,都比不上实物对他们的吸引力。
 
关于这一点,梁铸铭和赵沛良都谈起过,投资看得到的东西才踏实,看不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觉得有点虚、不踏实。赵沛良说普洱茶和房产一样,都是不错的投资选择,尤其是1999年左右,当时投资普洱茶的客商赚到了钱,就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普洱茶投资市场;2003—2007年,(东莞)买进了当时云南普洱茶产能的三成。这的确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梁铸铭说,东莞人对投资相对谨慎,我们确实喜欢选择看得到的东西作为投资方向,所以对股票兴趣不大。他还补充了一点,“投资普洱茶也是社会资金投资的需求,即避险功能,对冲(隐形存在的)通货膨胀”。以看得到的实物对冲看不到(当然是能感受得到的)的通货膨胀风险,这确实足够谨慎,也足够务实,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这个问题:资金的安全性应该高于回报率。
 
不过,东莞“藏茶之都”的大名与他们的投资实物嗜好密不可分,包括房产与普洱茶,都是相互交织、相互成就的,要想单独分离出来,还真的不容易,准确地说,是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既然是藏茶,就需要仓库,而仓库,又与房产有着天然的联系。赵沛良说东莞的仓库成本低,低到什么程度呢?
 
梁铸铭说东莞的房租便宜,过去农村里的房子都是(办理)集体房产证,2005年开始,(这种房子的)房价是1200元一平米,基本上是150平米左右的面积,他们把这类房子戏称为“农民公寓”,很多外地客商就花10多万元买一套农村里的房子,有三层的,也有四层的;2006年,石美(社区)的别墅300多万一套,当时已经算是非常贵的了,只隔了一年,就上涨了一倍;2001年,商品房不到3000元一平米,多是大户型,230平米一套,现在房价已经上涨到3万左右;因为房价便宜,本地人就投资了很多房子,也就导致了租金便宜,当地人就用来存茶,商家也租房子用来存茶;2011年左右,仓库的房租是8元一平米(每月)。
 
对于现在东莞人的收租情况,梁铸铭说多的每个月有几十万元,少的也有几千块;哪怕只有几千块,其实也够生活了,都可以不用上班。
 
与房产并行的是仓库,东莞藏茶所需的很多仓库多是过去的厂房改造而来。梁铸铭说,过去(十年前)东莞的加工企业非常多,后来转型,部分企业没事做(没有业务),很多老板的资金没有出路,很明显,资金是不划算放在银行的,对他们来说,(钱放在银行)那是死钱,这不符合商业逻辑;于是,很多老板就选择投资茶叶。
 
说起十年前的茶事,梁铸铭感叹:“要是十年前投资大益,那现在就赚翻了。”他现在自己的仓库,就是以前的厂房,因为是长期签约,所以价格比较低,8.5元一平米,比芳村的仓库租金实惠了很多。
 
对于过去的这段物业往事,卢树勋也是记忆犹新。他说,2003年东莞的物业过剩,当地喜欢喝茶、藏茶的企业家就说“那就放放茶叶吧”,于是就去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一整车一整车把茶叶拉到东莞,放在仓库里。他们的“拉”,就是买。而这一放,就放成了东莞仓,造就了“藏茶之都”的美誉。
 
普洱茶在东莞的渐进史:收藏与消耗
 
20世纪80年代,东莞人的茶生活与当时的供销社息息相关,最早是铁观音花茶,多数是供应酒店;开始的时候铁观音畅销,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福建人卖铁观音发达了。
 
卢树勋说,20世纪90年代,因为加工企业的发达,东莞的东部地区是比较富裕的镇区,一些企业家受港台地区喝茶、藏茶的影响、带动,也慢慢选择了喝茶、藏茶,所以才有去广州芳村一整车一整车的收购普洱茶这一“壮举”。
 
2003年8月,石美茶叶市场建立,是东莞第一个专业的茶叶市场,也是继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之后,整个广东省的第二大茶叶交易市场。
 
2005年,普洱茶在东莞开始热起来,2006—2007年开始流行炒茶。东莞这片土地上,渐渐散发着普洱茶的“香”,有真金白银的炒茶,也有市场的宣传直抵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最后,连菜市场卖菜的阿姨都在炒茶。
 
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场暴跌,虽然有点悲凉或者很悲凉,但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舆论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面是报道、批评,另一面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了普洱茶,客观作用是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普洱茶行业。
 
卢树勋说十六年的市场,伴随了十六年的收藏。如果算上石美茶叶市场建立之前的时间,那东莞收藏普洱茶的时间还远远超过十六年。岁月会积淀一个地方的品饮习惯,也会安慰她的付出,并给予回报,尽管这样的回报不一定是金钱,有可能只是顺着当地人的口感喜好,奔向远方。可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就是“天赐”。
 
赵沛良说东莞有200万本地人,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是高频率饮茶。梁铸铭补充说,90%以上的本地人都有喝普洱茶的习惯,普洱茶的氛围在东莞很好。他们两人都说东莞有700万左右的外地人,喝茶的比例虽然没有本地人高,但在本地人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渐渐喜欢喝茶,且以本地人喝的普洱茶为主——氛围是一件不太容易描写的事物,很奇妙,它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春风吹过,百花竞放。
 
当城市人口达到某个量级,而主流消费以及消耗品相对稳定为某一种,比如普洱茶时,人际交往的需求、外地人向本地人的消费习惯靠拢,最终成为共同的消费主流并形成合力,必然会带来更加可观的行业规模以及更加稳定的消费趋势。因而,东莞普洱茶市场出现了“消耗大”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这个事实被“藏茶之都”的大名与光环给遮掩着,以至外界,尤其是广东之外的观点紧抓收藏,而忽略了消耗,但却无法遮掩,更不能否认东莞普洱茶市场一边消耗、一边收藏和消耗与收藏互为补充的良性循环——在我看来,这是普洱茶最好的路途,也是最好的归宿,是普洱茶的福。
 
福,也包括祝福。在东莞的普洱茶消费中,也具有一定的礼品属性,这一点表现在传统节日上,尤其是中秋节、春节;送礼送健康,送一杯温暖的醇和茶汤,又有什么不对呢?
 
成就“藏茶之都”的几股力量
 
“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宋·苏洵《上田枢密书》)“欲”,只是“想”,只是一个希望,准确地说,是一个遥远的不可及的梦想,欲速则不达,学术如是,行业亦如是。一个行业的发展与成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几代人的付出,甚至,它还需要成就它的各种机缘。
 
东莞之于普洱茶,需要仓库及其便宜的仓库租金,需要日常品饮普洱茶的社会基础及其消费氛围,需要当地人能接受的口感,最好是适合当地气候的普洱茶及其转化特点,也需要当地的某种“默契”。梁铸铭说,当地相关部门对“普洱茶”行业的扶持很重要,能包容他们创业,“不会乱来”,相反,是“积极支持行业发展”,这给经营普洱茶的商家吃了定心丸。
 
该有的都有了,才有了东莞最初的藏茶与后来的商家云集。
 
而最初大规模藏茶,还是由当地企业家开启的,有物业过剩的原因,有资金避险的原因,也有利益绑定问题。赵沛良说当时很多人收藏了较大体量的普洱茶,他们不可能低价抛售,低价抛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亏损,而手头的资金相对充裕,也没有必要去干亏本的生意;也不可能说普洱茶不好,这完全就涉及到了“脸面”这一重大问题,不好还收藏?说出去都是一件自降身份的事;商界,脸面就是生命。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继续收藏。
 
在这一点上,梁铸铭也侧证了这个说法,即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行情暴跌,卖不出去,逼着你收藏。之后,就有了专业的仓库,于是诞生了很多私人的著名茶仓,并且他补充说,这边的企业家跟风很厉害——你有专业的仓库收藏普洱茶,那我也得有!这似乎成了他们的标配,也成了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
 
推动东莞普洱茶市场与仓储不断发展的,还有另一股力量,即由藏家变成商家的、由小藏家变成大藏家的,也有半藏家半商家的。而梁铸铭本人,即是由藏家变成商家的,且充满戏剧性。2004年,因为借钱给朋友,结果最后朋友还不了,就拿茶叶冲抵债务,有茶叶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于是梁铸铭就变成了藏家;当时茶叶价格低,冲抵的茶叶量大,不是短时间就能消耗掉的,所以也就变成了商家。而早期投资茶叶的商家(包括藏家)赚到了钱,又反过来刺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而梁铸铭的铭兴茶业,至今已有九年了。梁铸铭打误撞入行,这一“误”,就是半生,成为东莞的茶事一份子,也融入到“藏茶之都”的大江大河中。
 
仓,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业,最后成就了“藏茶之都”的大名。
 
不过,卢树勋说东莞的“藏茶之都”这个名字是媒体起的,但具体是哪一家,已经无法考证了。
 
普洱茶的仓储,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在云南,有传统的昆明仓,也有这几年新兴的版纳仓、普洱仓、临沧仓等;放眼全国,有西北仓、东北仓等;而广东仓也是极有分量的,其中广东仓又以东莞仓为最。
 
梁铸铭说,东莞估计有几十万吨的存茶量,东莞是整个普洱茶的仓库。说东莞是“藏茶之都”,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仅仅仓库就分为三种:自然仓、空调仓、家庭仓。
 
梁铸铭说,东莞的仓库,早期是自然仓,早期也以自然仓为主,不用专业设备,湿度太大的时候抽湿机抽一下,没有恒温恒湿的概念;在整个广东,现在还是以自然仓为主,约占80%的比例。既然是自然仓,那就一定要求要通风、透气,茶不通风、不透气不行;当然,下雨的时候要记得关窗,天气好的时候要记得开窗,自然仓就是用自然的条件来调节温湿度。
 
卢树勋也说,东莞的气候四季分明,这对茶叶的后发酵来说还是有好处的,毕竟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该冷的时候冷,该湿润的时候湿润,该干燥的时候干燥,茶如人一样。这边的气候对茶叶的转化比较快,春季的湿度比较大,所以对硬件的要求比较严格,防湿要做得比较好,这个是不能缺失的。
 
对于自然仓,他们的评价都很高。赵沛良认为广东仓(包括东莞仓)味道醇和些,香气差一些,说新茶太寒了,(自然仓)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个要看个人习惯。梁铸铭认为普洱茶最好喝的就是自然仓。卢树勋说,普洱茶的毛茶、新茶,对他们来说就是半成品,不是说新茶不好喝,但普洱茶的真正价值是后发酵,即相对时间内的越陈越香,所以仓储是普洱茶的另外一半;他说,“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老茶的魅力,所以这几年在推广‘藏茶之都’这种模式”。
 
梁铸铭认为昆明干仓茶在东莞不受欢迎,因为转化太慢,(普洱茶)在东莞存5年,够在昆明存10年。
 
对于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在东莞谁更受欢迎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一点分歧。赵沛良认为东莞喝熟茶的人比较多,消耗属性大;在珠三角地区,喝生茶的少,因为新的不喝,老的太贵。梁铸铭则认为喝生茶的人比较多,尤其是以中老期茶为主,基本在10年以上的茶,即业界所说的中期茶
 
东莞仓除自然仓外,还有家庭仓和空调仓,其中空调仓又称为标准仓。梁铸铭说家庭仓管理跟不上,品质不敢保证;空调仓因为长期的恒温、恒湿也不好,会影响口感。赵沛良补充说,空调仓也有专业与相对专业之分,专业的空调仓是非常现代化的仓库,有通风系统、检验系统等一系列的完善措施。
 
而当地一位普洱茶收藏者,因为错过了普洱茶的第一波赚钱,于2007年大量购置普洱茶,后来发现还是增值了,于是就建立了自己的空调仓。
 
东莞仓的定位与竞争优势
 
我问:“东莞仓的定位是什么?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梁铸铭说:“芳村(茶叶市场,下同)是流通市场,真正的大仓库在东莞。”卢树勋说:“东莞跟芳村相比,芳村是流通市场,我们称之为‘流转仓’、‘周转仓’、‘临时仓’;东莞仓,我们称之为‘专业仓’,跟芳村形成互动,彼此没有冲突,反而是一种更好的互补与结合。”
 
这也是一种差异化的体现,没有恶性竞争,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彼此成就。这一点,像极了珠三角经济圈的众多城市,功能区分明显,共同努力、扩大地区影响力。卢树勋说,比如这边(东莞)的茶达到了8—15年,然后拉到芳村去交易,又把芳村的临时仓茶叶拉到东莞来仓储,形成有机的互补。梁铸铭说,东莞所藏之茶,最终的交易流向主要是芳村和本地;本地的交易量也不可小觑,这里普洱茶的真实消耗量很大,这对普洱茶来说,是尤为关键的。茶叶,不管是普洱茶,还是其它类的茶叶,消耗,是它最终的使命,也是最好的归宿;尤其是普洱茶,从产区到市场,从流通到仓储,不管历经千里还是历经数十年,征程的结束就是消耗。
 
紧接着,卢树勋又补充说:“(普洱茶的)交易在广州,收藏与仓储在东莞,消耗在深圳。深圳是新兴城市,有经济实力的人多,消费能力也强。”不过,这也合情合理,毕竟东莞在广、深之间,且东莞与深圳相连,深圳的人口基数更大,普洱茶的空间也更广。
 
卢树勋说,他看好东莞的茶叶市场,虽然有美誉,但茶叶始终是要喝的、要消耗掉的,希望东莞能从“藏茶之都”转型为“爱茶之都”,希望包括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私人汇聚为一个整体,向外、向全国推介东莞所藏之茶,茶叶需要流通、需要消耗,这个是一环扣一环的。
 
他说,(东莞仓)以前确实有湿仓,随着茶人的不断进步、仓库的不断发展,但这十多年来已经没有了;现在也有一些地方在模仿东莞“藏茶”,也有其他地区的茶商来东莞考察(东莞仓),不是说东莞仓最好,而是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或者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应该是这个世界最理性而又最感性的一个词语,同时也是攀登难度最高的一个词,且不说一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半,作为茶客,要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普洱茶都属不易。
 
卢树勋是东莞本地人,现为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专职做这个行业的服务工作,专注而精于勤。他自己也有一个小型的普洱茶仓库,他说“(这个仓库)是细分,寻找精品,属于个人爱好”。小而美,小而精,就是他追寻的“适合”。
 
东莞仓的新生力量与云南的千丝万缕
 
我从鸿福路打车到石美,司机是一个“95后”,很热情,说路不远、很快的,也确实是,最终打车费只是20块钱。下车的地方就是汪命给我的定位,精准得很。
 
汪命的茶店在石美友谊路,取名为“嘉木老茶仓”,店里的茶叶也以中老期普洱茶为主。她很年轻,是标准的“90后”。卢树勋评价她“敢冲,敢闯,也努力,是东莞的第二代茶人”,他认为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为中老期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前说普洱茶是老人喝的茶,现在年轻人也喝普洱茶了、喝中老期茶了,这是好事情;只有不断的带动新的消费者、从业者进来,多做文化上的推广,形成更好的品牌效应,同时产品多元化、从业者多元化、消费者也多元化,这样才能看到这个行业的未来。
 
赵沛良虽是“80后”,但也特别接近“90后”,87年出生的他已在普洱茶行业摸爬打滚多年,家族经营茶叶由1983年开始,多品类茶叶经营,后来就代理下关沱茶老同志、大益等十几个普洱茶品牌,2010—2017年和大益合作,现在在传统销售基础上增加自己的普洱茶互联网销售,同时服务几大知名茶企的互联网营销业务,他对普洱茶不止是喜爱,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普洱茶生在云南,长在广东。
 
卢树勋行业常用名叫高飞,茶圈的人多熟悉高飞这个名字。他1971年出生,2003年正式进入茶行业,是东莞的第一代茶人,现在以茶为生、以茶为乐。我到东莞的时候,刚好是东莞茶博会,晚上他专门从厚街赶过来接受采访;梁铸铭说路其实还是有点远的,因为一楼客人比较多,所以特意安排我们到二楼的茶室,说这样不影响。卢树勋一再说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可是,带着东莞口音的普通话说起来更显得他温文尔雅,透着一位长者所特有的智慧与风范,成熟而有魅力,且平和。
 
谈起东莞与云南,卢树勋说东莞茶叶市场对云南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因为这里收藏的普洱茶体量较大,这十五年来,东莞很多茶商每年都会去云南,以茶山行的方式持续了解云南普洱茶,东莞本地人在云南西双版纳注册企业做茶的也有好几家,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品牌、新的思维。他说普洱茶以前是靠港、澳、台,现在广东市场是主要的,这客观上直接带动了普洱茶产地——云南的茶叶增长,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也加深了滇粤两地的文化交流,间接带动了云南茶叶产区的其它行业的发展。
 
梁铸铭1969年出生,是东莞的第一代茶人,半路“误入”普洱茶行业,从藏家变为商家,所创办的铭兴茶业已是东莞的老字号茶庄。他说,石美茶叶市场不大,就两条街,包括友谊路和东福商业街,呈“T”字型;东莞大大小小有12个茶叶市场,有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茶叶店1000家左右。现在,当地正在对茶叶市场进行升级,将打造一个“普洱小镇”。而之前我所听闻的,都是在云南茶叶产区打造茶叶小镇,这是第一次听说在普洱茶销区,在“藏茶之都”打造“普洱小镇”,这真是一个让普洱茶人倍感振奋的消息!
 
老徐是货车司机,是普洱茶真正的“搬运工”,往返于广州芳村和东莞,专门运输普洱茶,一个人、一辆车,已经跑了20多年。那些标榜自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卖茶人,在他面前,完全弱爆了。
 
甘霖与陈丽娟都属于上班族,甘霖是北方人,陈丽娟是粤北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但都扎根于东莞,都喜欢喝普洱熟茶;她们喜欢熟茶的香气与口感,她们热爱东莞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盛开的生活之美。
 
在东莞的两天,我住在鸿福路银城酒店,房间里有烧水的、有白瓷茶杯,还有立顿的红茶绿茶,各2袋,看来东莞的普洱茶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下一次到东莞的时候,能在酒店里看到普洱茶的身影。
 
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想象
 
两天的东莞之行,我带着对东莞仓茶叶的问题,也带着对这座制造为王之城的好奇,或许可以说是主题游,既采访了部分茶人,也对当地的一些元素有一个浅显的认知,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到东莞的首站是石碣,在甘霖家吃了一顿私房菜,因为她去榴花公园地铁站接我,掌勺的是陈丽娟,非常合我的胃口。陈丽娟又开车从石碣送我们到可园,甘霖说可园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有可赏之处。诚不欺也,可园可赏,清幽雅致,极具岭南风格。
 
可园园主为清代的张敬修,东莞博厦人,他的侄子张嘉谟曾评价说:“再仕再已,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乐观豁达的精神跃然而生,教育子女宦途上可行则行、应止则止,可是,这何尝只适用于宦途呢?
 
后来,我才想起,袁崇焕就是东莞石碣人,他一介书生,终成一代名将,多少人在细枝末节评价他的是非,却忽略了他骨子里的血性、壮志与豪情。人无完人,茶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一杯好茶,一如东莞仓有自己的特点,你喜欢,那便是长处,你不喜欢,那便是短处。
 
在这短暂的两天,我也在所接触的东莞人(茶商,教师,公司职员,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身上感受到了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性格,既有乐观的一面,也有坚韧的一面,最终都融于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以低调、务实传承着东莞的荣光。东莞,依然是东莞,有弹性,有韧性,更有那份历经波折后的从容,宠辱不惊。
 
一场雨后,东莞清凉了许多,灯光下的夜色也显得清丽、明亮,像极了这里的南国女子。主人驾驶着他的保时捷跑车,引擎的声浪沉闷而又分明,划破夜色的静谧,也划破了我最初对东莞的想象——我以为只是平常的一次出差,只是路过,没想到她更丰富,更夺目,也更值得驻足。他驾驶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可行则行、应止则止”,如是。
 
明月居,由仓库改造而来的饭店,已然完全没有了旧时的模样,处处散发着传统的韵味,散发着广府的气息,比旧时更旧,却又在彩色玻璃窗,在临近中秋的月光下透着鲜活,透着无限的美好;就连庭院里走廊上的灯,也串起一阵阵无法平静的遐思,杨盈说,这种灯叫“节节高”。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芳村茶叶市场 普洱茶产地 普洱茶市场 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收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四川雅安藏茶的来历及制作工艺
四川雅安藏茶的来历及制作工艺
成秋元和他的近五百吨十五年以
成秋元和他的近五百吨十五年以
藏茶的误区你知道吗
藏茶的误区你知道吗
荥经县本土藏茶塔山藏茶上市
荥经县本土藏茶塔山藏茶上市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
原来藏茶有如此神奇的养生功效
原来藏茶有如此神奇的养生功效
藏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藏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雅安藏茶历史和功效
雅安藏茶历史和功效
黑茶鼻祖藏茶竟然有如此多功效
黑茶鼻祖藏茶竟然有如此多功效
揭秘藏茶的制作工艺与鉴别方法
揭秘藏茶的制作工艺与鉴别方法
我们储藏茶叶都要注意哪些因素
我们储藏茶叶都要注意哪些因素
原来冰箱储藏茶叶还能这么用
原来冰箱储藏茶叶还能这么用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