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茶的时节
有的以时令分:清明前至小满为春茶,又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明前茶是指清明节以前生产的茶,也称为早春茶。)小满至小暑为夏茶,小暑至寒露为秋茶;其中,立秋至白露之间采摘的茶,又叫“白露茶”,也称“早秋茶”;从白露之后到十月上旬,采摘的茶叶叫晚秋茶。
秋茶的历史
到了晋朝,第一篇“茶叶专题文章”出现——《荈赋》。《荈赋》中第一次写到种茶的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用器为陶瓷,第一次写到茶汤特点。作者和朋友在初秋时节,趁着农事稍微闲下来的时候上山游玩,看到满山布满茶树,便即兴采摘起来。
中唐诗人张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到:“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
不同于《荈赋》中郊游时的娱乐性,此时的秋茶显然已经进入了正常销售领域了。
直到明清之后,大量史料记载了古人采秋茶的故事。
清朝王草堂的茶说中如此写道:“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
秋茶的特点
冬、春季阳光照射弱,茶树生长缓慢,有助于茶叶中内含物质的形成。所以春茶叶条都比较肥壮重实,毫毛较多,叶片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叶底柔软厚实香气馥郁,内质丰厚,茶汤有厚重感,滋味沉稳内敛,春茶是质量最好的。
秋季宜茶
立秋之后,气候随之变化,余热仍未消除,“燥气当令”,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疲乏无力,这种状况尤为明显。中医上称之为“秋燥”、“秋乏”。此时,润饮一些茶水,以其温润之道,带给身体一些舒缓。
有哪些值得品一品的秋茶呢?
青茶性适中,既能消除体内余热,又能恢复津液。
茶友们中间常流行“春饮花、夏饮绿、秋饮青、冬饮红”一说。
秋季宜饮青茶,也就是乌龙茶。介于绿、红之间,不寒不温,能清余热又能恢复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