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我们采访了几位十四期的学员,来看看他们与茶的故事。
“越做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
赖文增:
我是赖文增,因茶缘和一生以茶为业、滇红业界制茶名师的杨中原师傅结为师徒和父子关系。
我的小茶厂,坐落于海拔2400米的观音山下,那里山清水秀,茶好水甜。到了冬季,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我的师傅,一辈只做了一件事:制茶。不求豪华的包装,做一杯良心茶,做一杯可以喝的茶。
「衣服脏了可以洗,茶汤是喝到肚子里的东西,一定要干净!」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随着时间推进,越做越觉得茶叶博大精深,越做越觉得自己懂得的太少。不敢说有什么技术,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和探索。
一直思考怎样把茶做得更好,想知道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
为什么会来学习这个课程?
我们也做过普洱茶散料,发现有一些操作后的成品,出现不完美,让我更想深入了解是哪一环节出现了偏差。
对普洱茶有完整的了解才能有更大、更好的发展,这是促我来学习的根基。
大树、小树是树型之分,栽培型、野生型是物种之分。
海枫一位爱茶的「斜杠青年」
“想让自己在普洱茶的领域更加专业”
海枫,吉林松原人,是茶叶进化论的老同学了。这次回来,身份升级成了「助教」。
海枫说自己是一位「斜杠青年」。一边上班,一边做茶,工作生活,两不误。
海枫
位于松原的枫卿里茶事生活馆
海枫:
学习课程的收获
收获是颠覆性的。
短短几天,就帮我就从普洱茶史纲、熟茶工艺发展史、茶叶进化论的哲学证明等维度,了解到普洱茶的审美核心;又从农业规律、品种风格、感官密码等方面迅速厘清了普洱茶的品种风格、山头、工艺等等的差异性,打开了我走进普洱茶世界的大门。
张旭想和世界分享中国好茶
“那些普洱茶的疑问都解释得通了!”
张旭
位于湖南郴州的贞吉茶事
张旭:
今年在阿里巴巴国际贸易站开了店。国内外对茶的评判标准很不一样,这让我有了更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意愿。有了四年的茶空间经营基础,那些比我老资格的茶客也常来和我一起交流。
什么???
一方茶席间,我泡着茶,内心却无法平静。见着茶的江湖,却只好止语,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看看对方又出什么招——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没有最好,只有「唯我独尊」。
要不是关注李扬快两年了,我可能还准备考个茶学研究生,进入学术界一探究竟。
整整四天课程,李扬老师一个人讲,我听得很认真,很服气,这就是我想要的内容!
如果不是他一手接触的学术信息和文化背书,经过思考、实践以及反复提炼,一个人很难支撑起茶叶进化论的课程输出。
我心里的意识告诉我,跟着这个方向,好像那些普洱茶的疑问都解释得通了!
过往,我们总是说「口感见分晓」。这次学习,茶样的丰富是以往任何培训没有过的。
詹生资深老茶客,认知茶小白
“知道怎么样去发掘一款茶的好与坏”
詹生,来自广东中山,喜欢探险和旅游,性格爽朗,说走就走。
詹生
詹生:
我从小喝潮汕工夫茶长大,但是不上瘾。一般是在公司或去朋友那里才会喝,很少在家里喝。
来上课之前,哪个是好茶,哪个是不好的茶,怎么品鉴都不知道。
现在喝什么茶,按照这个模式去套,就能明白了,还能跟朋友讲,别人也能慢慢喝懂,也会叫家人、孩子都去品尝这种茶。
学完课,詹生去冰岛全程参与了制茶
往期回顾
三世制茶的勐库青年,她说:理论知识是做成一件事的基础。
什么样的茶是好茶?这次上课,帮她按下了确认键。
为什么这些厉害的人还要来学茶?
来茶叶进化论上课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