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化?
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人对自然外界的态度。
依这个解释,茶文化从来没有存在过。
泡茶这件事无非与茶、茶器、水温、出汤速度、投茶量有关,调整这几个参数,寻找符合自己的口感,这本身就是乐趣。
这样的乐趣多了,就了解自己,顺从并宽容自己的局限,从而有可能打破这局限,扩大自己的口感适应范围。
这就是观照自己的第一步,也是形成自己态度的第一步。
态度形成了并自己确信了,那就是“道”。
村田珠光:谨敬清寂
武野绍鸥:侘和一期一会
千利休:和敬清寂;茶道之本,烧水点茶
我觉得,茶道的“道”表达两个主题:
一、人类观看宇宙/自然的结果
二、人类面对结果的态度
第一个主题,结果只有两个字——悲观。
人渺小,上天不会因为人的地位有异,厚爱某些人,抛弃另一些人。也不会因为人做好事就奖赏,做恶事就惩罚。
身边年轻人不爱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来和茶道的继承?
这也是耶稣山顶训道说的,老子道德经里说的。
因此,宇宙/自然是中性的。
这就生出无力感,虚无感。
无力感是无论自己多么荣耀,终有一死,甚至今日不知明日事。
虚无感是荣耀、屈辱,一切的一切都是暂态,套用一句悖论:“惟变化不变。”
创造茶道的无疑是悲观主义者。禅宗的公案处处禅机,禅机是以机灵对抗虚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此,茶道里有“侘”:生命的主调是残缺,不完美;
有“一期一会”:每一次会面都是最后一次;
有“清寂”:奢华易逝,孤独常在。
第二个主题,态度也只有两个字——诚恳。
身边年轻人不爱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来和茶道的继承?
悲观而生的无力、虚无,自然又生出无知论——人不可能了解外界,所见都是虚像,有和无都是无所谓的。
这还了得。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要积极主动,乐观进取。要“有知”,还要“知行合一”。
无知和有知都不好,两个极端。
茶道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态度。
诚恳,不管“可知”还是“不可知”。
严格的程序是诚恳;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是诚恳;
茶师和茶客相互尊重是诚恳。
现在说的“匠人精神”,本质也是诚恳。来到此岸,却成了道德负担与谴责。
日本的浮世绘,俳句,建筑,诚恳的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一砖一瓦。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还是要思考。
相比之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似洒脱,疑似打马虎眼,不老实。
悲观主义者是勇敢的,勇敢也在于明明悲观,但诚恳面对。
一句话:事已至此(悲观),好自为之(诚恳)。
因此,悲观主义者一定是非功利的。
功利主义者是很难理解这种思想。他们只相信力量和回报。
身边年轻人不爱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来和茶道的继承?
2013年日本拍了一部电影《寻访千利休》。里面有段情节,不用计较真实与否:
千利休和朝鲜公主私奔,即将被捉。千利休有砒霜,问公主是愿意屈服,还是愿意赴死。
公主写了一句白居易的诗:“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后面两句是:“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其实白老先生一千多年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可为什么现在就断了呢?
断的不是饮茶的传统,是这对待自己与世界的态度。
所以,没有茶文化可看待,也没有茶道可继承。
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尊重自己,诚恳对待自己”。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