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自然是我们构建“生态食品”的最佳途径。那么,所谓的生态食品是什么呢?
普洱茶相比绿茶及其它茶类而言,人工斧凿痕迹最小。经常有人对普洱茶制作工艺嗤之以鼻,认为普洱茶加工简单与粗糙,正是普洱茶看似表面的简单与粗糙,没有更多的技术手法,才得以将大叶种茶叶丰富的有机物质最大程度的保护下来。
在很多茶叶化学检测中,我们不难发现,绿茶类的茶多酚、氨基酸、果胶等营养物质是递减的过程,最终走向霉变;而普洱茶的的这些物质有的是衰减,如茶多酚;有的是增加,如果胶;更重要的是,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在衰减的过程中,竟产生了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衍生物质,其营养物质呈现扩容的趋势。
它的制作主流一直沿袭传统的制茶方法与发酵模式。这方面的技术创新,除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了一种“渥堆”——即快速人工发酵方法外,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而这种“渥堆”方法的出现,也只限于普洱茶熟茶的制作范畴。
普洱茶的加工过程始终贯穿于自然融合的特性,是不断将自然的因子融入普洱茶的过程,这在它对自然微生物菌群的利用上,反映的十分明显。而绿茶的加工,则是极力避开自然界的干预,其一锅到底、一气呵成的本身就阻断了自然界与茶叶的“二次接触”,因此,绿茶的原生态或许外形具备,但与普洱茶相比,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狭小了很多。
因此,很多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每天摄取最少二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这是因为: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就像一台小小的加工机,对食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有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
(2)发酵时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度。如微生物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
这个秘密就是普洱茶内含丰富的“酶”。
酶是什么?
酶是一种有机的胶状物质,是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绝大多数是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所有生命体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它不仅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消化食物,修复组织等生命活动的一种必需物质,而且也参与所有的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酶,我们人体的新陈代谢将无法进行,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五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都将变的对机体毫无用处,生命现象将会停止。因此,酶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很多人将它称为“活着的物质”,“掌握所有生命活动的物质”。
让我们以普洱茶解油腻、消食快的特点为例,看“酶”的作用。
凡是品饮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消食的速度极快。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普洱茶消食、解牛腻的原因,是普洱茶内含的咖啡碱刺激人的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快速消食这一效果。但真正的原因不是这点。
科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几个肉片装在金属丝笼内,给老鹰吞下,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小笼,肉片不见了。于是动摇了在此之前的胃肠蠕动消化的说法。认识到胃液中有某些可以消化肉类的物质存在。其中就有胃蛋白酶、糖化酶等。这个实验也间接否定了普洱茶内含咖啡碱刺激胃肠蠕动助消化之说。
这些衍生物不仅有糖化酶,还有其它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