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对于普洱茶的认知,从开始的共同混沌,发展到后来具有派别特色的不同领悟。
很多前辈以及有影响力的专家都为普洱茶的好坏标准提出过不同看法,但每种看法产生的原因不同,导致适用的范围也不一样。
虽然用的词汇类似,但表达的其实不是一个意思。
几重平行的观念并行在市场中,如果不明就里,把这些本来就冲突的观念直接在市场行为中套用,就会产生混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比如说“陈味”这个词,对于认不认同老茶文化的人而言,意义就大不相同,产生好坏相反的两种认识。
面对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够理清由来,就可以避免概念冲突产生的困惑,真正做到从入门到精通。
一、理清普洱茶几重概念的由来
需要讲清几个关键词:
普洱茶价格一飞冲天,到2007年上半年达到第一个峰值。
在市场当中,大家步调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观念上却有区别。
对“越陈越香”态度的虚实,区分了两大类观念。
这一派的茶人代表最典型的是邹家驹和邓时海。
虽然茶圈内部认为他们观点对立,但其实他们认识上的共同点是非常多的,所谓“对立”也只是历史细节上的内容。
其实心底里是不信的,但是作为一个有效概念,确实有益于茶叶发展,也积极参与。
这一派的特点在于力求当下,这种观点在市场中颇具影响力。
二、越陈越香的条件
先看“越陈越香是无条件”的观念。
那“越陈越香”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
1.原料观
这是最多人认同的标准,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
原料除了产地和品种而外,还有树形和树龄的区别。
这些观念基础上衍生出的各种理论有些可以相互组合,有些则相互冲突。
现实当中也有人在做冰岛茶,却总在接受版纳特殊论,最终不自洽,进入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
如果相信树龄或树形很重要,那就会得出大厂的标准产品没有收藏价值。
反过来,如果相信大厂的拼配技术和品质把控能力,那自然会认为树龄的重要性并不是那么大。如果这些理论混讲,就会不自洽。
如果不信,这里就可以略过了。如果相信,那就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叫“标准工艺”。
这一类做法共同的特点就是会在加工完成时更香甜,汤色更深——这毫无疑问会利于初期空白市场的销售。
但是这又涉及到一个审美规则的问题。哪个好喝谁说了算?
如果严格按照审评标准来看,就要杜绝前发酵;如果按照某些民间自发标准,结论就可能不同。
因此,做生茶很容易成为专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制茶狂欢。
既然不懂,也就没吵起来,基本分不出太多理论流派。
其实做过熟茶的人基本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不管你用小堆大堆,或者是外接菌种,在制茶师这里看,无非就是你怎么去运用微生物的问题。
造成这个差异的是发酵环境和技术掌握的不同。
哪一种风格都有市场,在我接触到的信息中看,勐海茶厂风格更多被认可。
后两种观点现在还都颇具影响。
如果几重概念直接混讲,而不理顺概念来源,那就会带来海量的无效争论。
3.仓储观
仓储方面,我按历史发展把观念纵向分为三大流派,保守派,激进派和改良派。
这种观点,实际上迎合了很多不求甚解的人而颇具影响,因为大众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一个痛点。
改良派则是认为仓储需要有一定的湿度,就是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经验上认为仓库空气湿度在75%左右为好,也有钻研者发现实际上控制茶饼含水量在10%更利于转化。
在当下的行业中改良派无疑是主流,但是目前也看得出端倪,改良派中在将来也会细分出新的概念和流派。
除了纵向的观念区别,也可以横向按地域来分,如北方仓、江浙仓、广东仓、云南仓、东莞仓、昆明仓等。这种观念迎合消费者的家乡情结,一般本地人都喜欢本地仓。
三、关于普洱茶统一理论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在每一个概念分叉上,都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那这些纷杂的理论,能不能用一种观点去统一呢?
从理论上来说,把所有观点统一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可能的,只是在统一的过程当中相当多的东西需要被放弃掉,而放弃的过程会伴随着大量的利益丧失,这对于市场来说是非常痛的。
科学是客观的,不代表是搞科研的人就是客观的。考虑到人的因素,想用科学把所有理论统一,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挑战而且非常有难度的一个过程。
最关键的是,完成统一理论未必就代表着最恰当的选择,保持普洱茶环境的多样性或许更有价值,所以我对任何选择都抱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这不是空话,而是实践经验。
有次喝到老茶叶工作者推荐的便宜茶,也会很自然的觉得,这茶也非常好,这几十块的茶比几百块的茶从审评上来说没有什么弱点呀。
后来对加工稍微了解之后,我独立设计出一种炒出来就香甜适口的制茶思路(其实就是低温长炒),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而开心。
随着接触面的打开,接触信息的增加,我的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我理解,持有一种明确的观点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不同的观点,正是市场多样性的基础。所以必须抱以尊重,这也是对自身过往抱以尊重。
在2017年的时候,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麦克法兰教授,他说的一段话我铭记至今:
不是特别好的人类学家会把研究的人和村庄当成一个研究对象来对待,但是一个好的人类学家一定要具备非常丰沛的情感,要参与观察,参与他们的悲欢喜乐,如果他们悲伤的时候我们不悲伤,他们喜悦的时候我们不喜悦,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了解他们真正的人生呢?
四、市场多样性的意义
不管这些理论有没有科学依据甚至是逻辑上的支撑,只要有人相信,这种理论就有受众,进一步形成市场影响与生产和消费数据。
究竟哪种理论在客观世界上是真理,反馈在市场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种说法让消费者痛、痒、爽。
茶圈的参与者可以选择相信一个适合的理论,并且通过实践去不断验证它,因为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切实的好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