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起来有种特殊的
陈香,还带有甜香,
茶汤厚重、饱满、绵滑,每一道都保持很好的甜润感……这常常是我们对
普洱熟茶香气滋味的描述。
这导致,尤其在前些年,茶企不会用上好
原料来做
熟茶,而是直接制成
生茶。因此,一度在名山
古树生茶称霸的市场中,
熟茶都是非主流。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
熟茶给人低质、低档、低价的印象,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自2017年左右开始,经过阵痛的
熟茶,才渐渐走出低谷,重新被茶企和消费者重视起来。其实,得到一杯好
熟茶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套用业内的一句老话:“
熟茶是门技术活,没有金刚钻,千万别学人家做
熟茶。”
温和的
茶性和暖胃养胃的
功效,想必是大家喜爱
熟茶的很重要的原因。
从保健的角度来说,
熟茶通过温度、湿度、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茶中
内含物质发生了分解与重组,柔化了
普洱茶原本“刚烈”的
茶性。
熟茶更适合体寒、敏感体质者饮用,扩大了适饮人群。而
生茶则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才会变得醇和适口。同时,
熟茶在
减肥降脂、降血压、抗动脉硬化、养胃护胃等
功效上要优于
生茶。
很多人买
普洱生茶并不会马上品饮,而是
收藏起来,等待
转化,等待升值。这其中包含投资的动机。买
熟茶就不同了,大多数人是买来喝的。尽管也会
存储,但是在比例上,喝掉的远比
收藏的多。
从市场角度分析,
生茶虽然有投资价值,但如果大量仓储,仓储环境和漫长时间都是变数,就势必存在销售风险。
“喝掉,才是消费,没有被喝掉的,总有一天会反作用于市场。”从这个角度,
普洱熟茶是
普洱茶的消费主力。更趋于品饮化、大众化。
众所周知,
普洱生茶不经历“渥堆”的
工艺,仓储过程中的自然陈化,虽然离开了工厂,严格意义上讲,却仍是
普洱茶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借助时光的力量,来帮助完成
普洱生茶加工的最后工序——陈化。
而
普洱熟茶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渥堆”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在工厂中
熟普的
发酵已经完成了。所以很多人认为
熟普已经没有陈化的空间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存放的价值了。
但是,如果你喝过不同年份的
普洱熟茶,还是会发现一个规律:
存储时间越久越好喝。(当然,一款
熟普的口感不只关乎年份,是
原料、
工艺、
存储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个连学术界都尚难给出严谨理论依据的事实,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渥堆对一款
熟普的影响,就像是用粗砂纸对一件作品的打磨,而仓储陈化时,时间的作用,是对这件作品更为精细的雕琢。
大多数
熟茶,在经历“渥堆”
工艺之后,还是会留有一定
转化空间的。
发酵完成以后,菌种还在存活,存放过程中,菌种还会慢慢繁衍,缓慢氧化,使
发酵更彻底,滋味更醇和。
普洱熟茶,如同红酒,虽然通过渥堆
工艺让
发酵基本完成,但也需要时间进一步推动其醇化。先是散去蒸压形成的“水气味”,然后是
转化其
渥堆发酵的熟味,以获得更加纯正的滋味与香气。最后完成其口感的优化,甜味增加,汤水的滑度和粘稠度提升,让品饮时的口感体验更愉悦。
首先,存放
普洱熟茶的环境一定要洁净,无异味。其实对任何茶品来说,异味都是头号敌人。想想使用
茶叶的小妙招里,最著名的那条,大概就是“把茶底放进冰箱里除异味”吧?可见,
茶叶吸味的能力有多强。
普洱茶含有萜烯类化合物和高分子棕榈酸,能很快的吸收其他物质的气味儿掩盖或改变
茶叶本身的气味儿,所以,家庭储藏
熟普,应该严格防止油烟、化妆品、药品等常见气味的污染。
其次,无论
生普还是
熟普,存放的温度都不宜过高或过低,保持在20℃~30℃之间最合适。夏季的高温会加速
普洱茶中的叶绿素降解;
茶多酚等物质在高温下自动氧化作用也会加剧;据研究,温度每提高10℃,
普洱茶褐变的速度就会加快,影响
普洱茶的品质。
第三,
茶叶需要防潮,尽量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在多雨季节,雨水会带来大量湿气,
熟普是一个多孔的疏松体,很多物质是亲水化合物,容易吸收湿气还潮。因此,如果环境湿度超过50%,最好使用抽湿机等设备,保持
茶叶存储环境的干燥。
另外,避光对
茶叶存储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在任何季节,
熟普存储时最好都要彻底避光。不要用透明的包装箱进行包装,也不要将
普洱茶饼摆放在阳光经常照射到的地方。
普洱茶中的植物色素和脂类物质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日晒味、陈味,会非常影响
熟普的口感。
最后,尽量保持
普洱熟茶的通风透气。适当的空气流通能帮助有益菌菌群的繁衍,加强
熟普在
养生方面的
功效。倘若密闭存放,
普洱熟茶的后期
转化就会相对缓慢,且有益菌群会因为环境不适宜生长而逐渐消亡。
鉴别一杯
茶汤的好坏,常由许多专业的审评指标组成,这些指标就像一组组关键的密码,不仅能够定位
茶汤滋味香气的好坏,还能揭示隐藏在
茶汤深处的秘密,关乎这
泡茶的树龄、
工艺、仓储等。
但日常生活中,我特别不喜欢这样的
喝茶。带着太多评判心,或许离“真伪”近了,却离“真味”远了。
很多时候,一杯茶带给我们的舒适感,未必来自于某一种具体的香气和滋味,而是一种氛围和感受。就像区别于
生普所谓“茶气”带来的通透与酣畅,
熟普在甘甜醇和中,总是藏着几分“从前慢”的岁月静好……
熟普的香气类型和强度,细究起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生长环境、树龄、土壤成分等。简单来说,
陈香、樟
木香、花香等,是我们日常品饮时较多可以体会到的香气特征。
至于滋味和口感,
熟普可聊的角度也很丰富。简单来说,甘甜、醇厚和顺滑,该是最直接也是最值得我们体会的部分吧!
对比其他
茶类的加工,
熟普的
工艺已经是最大限度地减弱苦涩感了。再加之,
普洱耐
存储,而随着
存储年限的增长,苦涩度也会进一步降低。
当然,有句话说得好“不苦不涩不为茶”,苦涩本就是茶之真味。只要是能快速在口腔中化开的苦涩,其实都属于正常的味道。
熟普茶汤的甜,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中带甜,融入
茶汤的微甜感;二是
茶汤入喉后的
回甘,就是那种
茶汤咽下去后,口腔清爽甘甜的感觉。
在醇厚感方面,
熟普工艺中的
渥堆发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快速地让
普洱茶汤变得醇厚浓稠。在品饮时,这种被称为胶质感的醇厚,会是一种让人倍感舒服的感觉。
当
茶汤滑入口腔,刺激味蕾,用舌尖搅拌
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撞击的感觉,体会一种饱满丰富的粘稠感。
在
茶汤品鉴过程中,醇厚的程度和持久度是评判一款
好茶的重点,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树龄,也要保证恰到好处的
工艺和足够长的
存储时间,才能有饱满而持久的醇厚度。
至于谈到更高段的韵味,
普洱韵味的代名词往往就是“茶气”。因为
普洱茶动辄是几百年上千年的乔木茶,吸收天地精华,
茶汤蕴藏了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山野韵味。
而很多茶客在品鉴
普洱茶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体感,这种体感就是茶气带来的。但,“茶气”在
熟普的品鉴中,一般不会像品饮
生普时那么强烈,需要更用心体会才能有所感受。
聊了这么多,其实只是
熟普香气口感的一个常规官方标准。至于,到底什么味道的
熟普算
好茶?就像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对某一种茶品的味觉定位。其实,只要不是出现特别坏的口感缺陷,自己喝着舒服愉悦的茶,都是
好茶,每一杯茶都值得被善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