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勐海熟茶:去堆味是个技术活
1975 年以前,香港还没有云南普洱熟茶。7572 到了香港以后,直接就能销售,很快就被香港市场接受。
1977年昌金强进入省茶叶公司,接手特种茶部的时候,7572和7542的出口比例已经达到 3:1了,7572成为勐海茶厂的经典熟茶产品。
昌金强给我们展示了一份《1989年出口成品茶出厂价格表》。其中,7572的出厂价是368元/担(50公斤/担),算下来也就是7块多钱一公斤,而卖到香港,最高只卖到18港币一公斤,还得包运费到香港火车站。
换算成单片,也就是6块多港币,而那一年的7542,到今天已经华丽转身变成了“88青”,价格早已涨了上万倍了。
即使到了今天,勐海依旧是熟茶发酵的圣地,很多茶企即使不设在勐海,也会把熟茶发酵的工厂设在勐海,有些还想尽办法靠近勐海茶厂,大家看中的一方面是以7572为代表的经典勐海味,另一方面就是勐海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优良的水质。
其实,勐海的熟茶,在当年经常被香港茶商戏称“有少数民族味”,昌金强解释,这个味道应该就是“堆味”了。
熟茶刚起堆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堆味,但是勐海的熟茶堆味尤其重,有堆味的茶到了香港是没法现喝的。如何快速去除熟茶的堆味呢?
勐海茶厂的邹炳良厂长和香港茶商都想过很多办法,尤其是南天贸易公司的周琮先生,在与邹厂长多次交流探索后研究出了一套办法。
周琮的办法是在户外用青砖铺地,周围立几根柱子,高度在3米多,用铁皮之类的挡住,顶上用铁皮或者石棉瓦盖住,再把装好袋的茶叶堆放进去,相当于搭建一个空间狭小的小仓库,把茶叶闷在里面,周琮称之为“发汗”,目的是把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吸收的水汽、浆汽排除。
青砖质地硬、毛孔粗,吸水性、透气性特别好,尤其是在户外的话,白天太阳一晒,仓内温度升高闷热,茶叶不断吸收热量,靠内部的温度提高,把水浆汽逼出来。差不多20天以后,茶叶中的堆味完全散掉,喝起来非常顺滑。
二、下关熟茶:梅子酸是熟茶“感冒了”
其实,云南沱茶早在1976年以前就已经出口香港,甘普尔先生也是在香港首先发现这种造型奇特的茶叶,并决定把它销往法国,7663的唛号也是为了正式出口法国而定的。
昌金强在1996年后,任云南省茶叶公司沱茶部经理,对销法沱的出口业务如数家珍,他对云南沱茶的发酵工艺也是非常熟悉。
下关熟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所谓的“梅子酸”,这与下关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
在下关发酵熟茶,与勐海有所不同,由于下关气候干燥、风大,所以湿水量要比勐海大。梅子酸的产生,就是在翻堆的过程中,由于下关风大,只要车间的门窗一开,就会形成对流风,茶叶迅速降温。
这样不仅会把水浆汽锁在茶叶中,而且再次做堆的时候,起温很慢,往往三天都起不来,这样做出的茶叶,就容易产生酸味。
就像人剧烈运动刚出了大汗后,站在风口一吹风,毛孔迅速收缩,本来要排出来的汗水被锁在身体里,就很容易感冒。因而有人戏称有酸味的熟茶是“感冒了”。
为改进酸味问题,下关茶厂在发酵过程中,堆子的高度增加,翻堆的时候,不能让车间的门打开,让风吹进来,迅速降低茶叶的温度。
翻堆后也减少开沟摊晾时间,采用金字塔堆方式,像谷堆一样尖尖地堆起来,大堆变小堆,这样茶叶又能达到散热的效果又不会迅速降温,小堆凉到还有余温的时候,又重新堆成大堆。
三、昆明熟茶:大众口味的国民熟茶
昆明熟茶的代表是7581砖,由于是以8级茶为综合原料等级,用料粗老,所以价格比7572低,当年卖到香港是12元港币一公斤,一片算下来也就是3 块钱。
7581昆明砖有厚薄、宽窄,这与压模机器以及模具有关。最早先压制 250 克的茶砖,一次压四片,这时压模机需要较大的压力。
后来因为产量太大,模具陆续损坏,新的模具就改成一次压两片,于是“窄版”成了“宽版”。
昆明不产茶,只能从外地采购。所以原料比较杂,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原料都有。
相对勐海和下关的熟茶,昆明的熟茶比较中性,昆明的气候也干燥,但是风没有下关大,所以湿水量介于勐海和下关之间。在昆明发熟茶,中途需要补水2次,在下关则要3-4次,勐海最多1次。
昆明熟茶刚出堆的时候会有少许堆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存放就会散去,没有堆味,没有酸味,也没有强烈的风格特征,因而更加适合大众口味;加之价格实惠,7581熟砖被称为“国民熟茶”。
但是,熟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是如何起作用的,这其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着被研究、被发掘、被解释。
到现在,很多茶人们还常常会说熟茶发酵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说明熟茶发酵的工艺还没有达到完全稳定,熟茶的研究空间依然还很大。
参考资料:
庄生晓梦《熟茶工艺演进的故事》[J].《普洱杂志》,2018(123)
三胡《销法沱外传·那些未被披露的故事》[J].《普洱杂志》,2018(120)
杨凯《昆明茶厂与7581的故事》[J].《普洱壶艺》,2011(38)
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M].台北:五行图书,2006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