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境外茶。
1755年(乾隆二十年),张泓《滇南新语》→云南茶及普洱茶的最早最为详实记述。
翻译:云南茶有许多种。当时盛行的一个叫“木邦”、一个叫普洱。木邦叶片粗壮涩味很重,也制作成团茶,冒充普洱茶的名号,来以假乱真向外售卖。因为木邦(在今缅甸东北部)的土地与西双版纳靠近。但味道远不如普洱茶好。普洱的珍品有毛尖、芽茶、女儿茶这三种。谷雨节令前采制毛尖茶,是散茶不作团茶,滋味清淡香气像荷花,新采下的茶色嫩绿十分可爱。稍后采的芽茶比毛尖稍壮,采摘制作成团茶,以二两四两为标准。云南人特别喜欢。
2.省外茶。
1765年,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
翻译:编者说明:普洱茶大的,一团有五斤,像人头的样子,取名人头茶,每年进贡北京皇宫(也叫金瓜贡茶),民间是不容易得到的。有仿造品,名叫四川茶,是四川与云南交界处的当地人制作的,那茶饼不坚实,颜色也发黄,赶不上普洱茶的清香独特一流。
二、牢记三点,回避非工艺。
2.1牢记三点:
一是牢记定义:2003年3月公布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现在普洱茶的三种形式:普洱茶(10年左右自然后发酵了的老生茶)、熟茶(1973年后研制的速成普洱茶)、准普洱茶(刚采摘制成的新茶)。
1926年浙江柴小梵的《梵天庐丛录》(明清野史)里也说:"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制以竹箬(ruò)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对)之。"
总之喝了转化后柔和、醇厚、特殊香味的普洱茶,会着迷、上瘾、排他性。但普洱茶似乎又在重复着普及→遗忘→普及的遭遇。特别是现在金融属性的操控及外来工艺的盛行,很让人担心再次重复遭遇。
2.2回避催熟、杀死等非普洱茶工艺。如:
萎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摊晾时间的延长,鲜爽度降低,苦涩度降低,而香气、甜度增加。普洱茶传统工艺没萎凋,新茶具有苦涩度较高、回甘慢的特点,现喝口感不是很好。但萎凋后,马上成了现喝非常好喝的茶。把普洱茶提前催熟了!
重度杀青:最早的普洱茶不杀青,直接晒干,也叫滇青茶,只是转化的时间较长些。后来轻度杀青,也留足有生命的普洱茶生长成熟的空间。现在有的为了现喝好喝,采用绿茶工艺,一次性让普洱茶"死了死了的",不用"后发酵"了。
特殊的土壤、气候、树种、环境、工艺、存储成就的特殊味蕾的普洱茶,因原始特殊受人追捧,现代化非工艺化了的是否还是普洱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