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个留言:
我发出来之后,很多喝茶的朋友懵了。
你的气血拗得过茶的“泄”劲吗?
对于黑茶,清代著名中医学家赵学敏在所著《本草纲目拾遗》里说它:
“性温味香,产湖南,砖茶味较盛。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以牛羊肉和重酥油为主食的藏区人民,喝黑茶就非常好,它可以解牛羊毒、刮油腻。但“虚人禁用”,饮食偏清素的人也不适合喝,一旦你自身的“血气”不能平衡它“泄”的力量,就容易被它带偏、带脾虚。
所以,如果不是每天肥甘厚腻地吃着,不需要天天喝黑茶,哪天吃腻了,喝一泡就行了,就当它是刮油除痰的一泡好药。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强调用药要“无过(过度)”、避免“不及(足够)”和勿犯“虚虚(使虚弱者更虚)”之弊,时刻强调对人体正气(体质和抗病力)的维护。用药如此,饮茶同样如此。
如果不行,那就要减少喝茶的频率。
清垃圾的食物很多,为什么一定要是茶呢?
下面是古中医研究者刘希彦老师,我觉得他把茶跟人体的关系说得很透了,摘出一些喝茶要点给大家参考。
茶的性味一般是香苦寒凉的,香则能散,散气,散能量,不是补能量;苦则寒凉,苦则下火,是往下清解能量的。
说明古人的思维不像今天这么僵化,只想着补,不想着清,我们要往家里买东西,也要往外清垃圾,不清垃圾家里怎么还能有空间呢,茶就是负责清垃圾的。
清垃圾的食品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是茶呢?
茶很特殊的,香甘苦淡涩都有,并且都适度,不那么强烈。也就是说它在清解的能量里得到了中道,得到了中和,也就不那么容易把人体引向一个偏的方向,那就可以久服了。一样东西得到了“中”就很难得,在大自然里是不那么容易找的,比如粮食里也就大米和大麦而已,别的东西都很难取代,所以古人才这么看重茶。
茶叶里的香能散,是向上向表疏散邪气的,且升清气;苦能下,是向下降浊火的;所以口臭口腻的人,喝了茶就感觉很清爽。茶还有一个主要的味道就是淡,是向下利水利湿的。淡是什么味道呢,红豆薏米煮水,就是比较典型的淡味,淡就是向下淡渗的力量。
所以茶既能上也能下,是天然的平衡,不太会给身体带来偏向性损耗。古人的智慧很高妙,他们找到这样一种比较平衡的东西后,就作为日常服用的清解剂。正因为是清解的,我们推崇饭后喝茶,不赞成空腹喝。空腹喝伤脾胃。
再比如普洱茶,普洱就是以淡味见长,淡渗的力量很强,常说普洱刮油,指的其实就是这个刮淡的力量。普洱主要产自云南,那里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的特征是海拔高气压低,人体的元气容易向上散,所以我们观察高原地区的人脸都比较红润,江南低洼地区的人则尖脸瘦脸多。高原地区喝普洱茶,就是用这种向下淡渗的能量来降来收。这样说来,顺应自己的地域来喝茶,一般来讲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身体很寒的人想喝茶怎么办?可以喝姜茶,古人还有喝椒茶的习惯。把姜和花椒放在茶里一起煮,这都是温热的东西。
如果身体淤堵,不爱出汗的人,可以喝点老白茶,老白茶有一种麻涩感,实际上这等同于药物中的疏通孔窍的作用,类似于麻黄。
我有一次在朋友那里喝了一壶不错的老白茶,走的时候我说今天在你这里喝的很好,因为入夏以来我还没有让自己很舒服的出一次汗,今晚喝了茶之后,出了汗了,人体排毒了。他问,那挤公交做家务也能出一身汗,叫不叫排毒。我说你那叫耗气血,再加上吸一堆浊气回来,还受污染,跟茶的排毒不是一回事。
说茶寒凉,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无论是普洱还是绿茶,苦降的力量虽然有,都只是茶,比药温和太多。
但很多脾胃虚寒的人,一般建议他们不要天天喝茶,可是他们大都不听,还是每天喝。
有人推崇喝申时茶,就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喝茶。这是有道理的,这个时辰,经气运行膀胱经,膀胱经外连体表,内通膀胱,是向外和向内排毒的通道,正好和茶叶的能量运行途径一致,此时喝茶的确能起到顺势而为的作用。
不过,其实也不须死守这个原则,你身体需要疏泄,什么时候喝都有用;
如果你是气血虚脾胃寒比较明显的,什么时候喝茶对身体都多少有些妨害。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