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不得不拆的时候,也便是泡沫破裂的时刻,这是所有“金融茶”的宿命。
试茶的环节非常重要。
无论来头多大,定价多高,包装如何精美的茶品,如果不经过开汤试饮,都无异于“隔布袋买猫——瞎抓”。
许多厂商善于在营销策略、产品命名、包装设计等方面大做文章,却很难定义一款产品的具体口感。就普洱茶类来说,描述茶品口感的词汇其实很有限,绕来绕去无非“蜜香、果香、花香、兰香、醇厚饱满、生津回甘、耐泡度高……”等等烂大街的说辞。
也正因如此,才会不断冒出诸如“春秋大义”“招财进宝”“拱金耙银”“千羽孔雀”等令人匪夷所思的产品命名。这些名称显然与产品的品饮属性无关,只关乎炒作的噱头。
虚名光环之下,诸多大厂货台地茶被炒至数十万元一件,其“流通性”却仅限于整件或整提。既然单饼茶折合数千至上万元,比市场上真正的古树纯料茶还要“昂贵”,就更没有理由拆零喝掉,也不会有人傻到花大价钱去买这样的怪物用于品饮。说句不客气的,当今市场上炒到数十万一饼的所谓“明星茶”,与市面上数百元一饼的同期产品并无本质区别,开汤表现甚至不及后者。没有办法被“拆零喝掉”的茶,跌入了厂家与炒家联手挖成的价值陷阱,永无出头之日。
最近炒作热抬头,朋友圈又在盛传一件茶换部路虎的神话,炒来炒去无非一堆游戏筹码。深圳一位茶友翻出珍藏多年的一筒“96紫大益”,拆开却发现已被虫蛀得一塌糊涂,心痛得“几乎哭晕”。这卖相显然已经无法变现了。
谁让你拆了呢?这种茶一拆可就真的不值钱了。等到了不得不拆的时候,也便是泡沫破裂的时刻,这是所有“金融茶”的宿命。
只见皮相的茶是从来上不了台面的。哪一天,如果有好事者将这些炒成天价的“春秋大义”们拿来斗一番茶,一定非常好玩。先别管“猫”叫得多好听。只有拆开了布袋,才知道里面到底是好猫还是瞎猫。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