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耐泡度是许多茶友们平时评判一款茶叶优劣的一种重要指标。虽然茶叶的耐泡程度并不能完全代表一款茶叶的品质,但是依然可以作为判断茶叶品质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茶友们想要准确客观的判断一款茶叶的品质还有必要充分了解茶叶的耐泡度。
因此,老杨根据个人的经验与茶学认识,将茶叶的耐泡度分为两个维度的理解——茶叶的实际耐泡度与可感耐泡度。下面,我就围绕茶叶的实际耐泡度与可感耐泡度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茶叶的耐泡度。
一、茶叶的实际耐泡度
据相关资料介绍,迄今为止茶叶经过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700多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多酚类、生物碱、氨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等。其中,多酚类、生物碱、氨基酸、芳香物质、色素等实际含量不高,但是对茶叶品质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多少决定这款茶的实际耐泡程度,这是茶叶耐泡程度的基础。一般而言,茶叶在沸水中可浸出的有机物越多,这款茶的耐泡程度相对就会较高;反之则耐泡度就会越低。
以个人经验,判断茶叶实际耐泡度的冲泡方法推荐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审评方法进行冲泡,然后通过品尝来判断茶叶的耐泡程度。有兴趣的茶友可以查阅现行国家标准《GB/T 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该标准中对于茶叶冲泡器具、茶样重量、泡茶水、水温、水质等进行详尽的规定。该标准规定的是茶叶品质感官判断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仅判断茶叶的耐泡程度,因此我们只需要借用上面的泡茶法即可。
影响茶叶实际耐泡程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茶树树种、制作工艺、种植环境、原料老嫩程度、茶树树龄、茶树种植方式、海拔高度、种植地气候、采摘季节等等,较为复杂,难以在本文中展开。老杨讲究这一问题在下一期栏目中详细介绍。简单而言,高山、荒野、有机、乔木、古树等优质春季鲜叶原料,采用适合的科学工艺精良加工而成的茶叶耐泡度相对更好。
二、茶叶的可感耐泡度与辨识方法
茶叶的可感耐泡度往往是茶友们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可感耐泡度是茶友们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最主观的一种感受,特别容易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影响,产生偏差。但是,品饮茶汤确是茶友们辨别茶叶品质、判断茶叶耐泡程度为数不多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在大多数时候也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要想客观的、准确的认识茶叶的耐泡程度,就要认清哪些因素能够干扰我们对茶叶耐泡度的判断,克服这些干扰因素对我们的干扰。
一般而言,茶叶的可感耐泡度受到投茶量、冲泡手法、饮茶习惯、身心状况、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一款茶叶在单位重量内的化学物质成分是固定的,冲泡时投茶量越大,冲泡出的茶汤就越浓,茶汤也就显得越耐泡。因此,大投茶量冲泡出的茶叶会比小投茶量冲泡出的茶叶显得更耐泡。冲泡手法对茶叶的可感耐泡程度会有较大的影响。重手高温水闷泡的茶叶,前几道水的茶汤滋味会显得更加浓重,但是在3-5开以后茶汤会迅速变淡薄,因此就会使人感觉茶叶不耐泡。如果同一款茶叶,采用适当的水温、控制均匀的浓淡、不采用重手闷泡是茶叶内涵物质均匀、缓缓的适量释放,茶汤就会保持较好的可感浓度,使人感觉到茶汤相对更耐冲泡。
经常品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天气、气候、海拔的情况下,对于同一款的茶品感官感受不同。阴雨天气泡茶香气不扬,茶汤感受较闷,苦涩感易显,甜度受到较大的影响,耐泡度也较为不佳;反之干燥晴好的天气品茶更容易感受到茶汤的美好。品茶人的心情对品茶时的感受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心情好时,茶汤就会相对好喝一些;心情不好时,同样的茶汤就会显得索然乏味。饮茶习惯对于茶叶耐泡程度的判断也会有一些影响,爱喝浓茶的人,饮用淡茶时就容易感觉得茶汤不饱满,茶叶不耐泡。
综上,当我们正确认识了干扰茶叶耐泡度判断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茶叶耐泡度判断方法。固定投茶量、冲泡器皿、冲泡水温、冲泡时间、泡茶水、泡茶环境的审评法不失为一种客观、科学、快速的判断茶叶耐泡度的方法。但是,我个人认为单独依靠审评法难以全面、公正的判断一款茶品的耐泡度。个人的经验是,经审评法与个人日常冲泡法、同类茶品对比冲泡相结合,通过不同时间多次品饮感受来综合判断一款茶叶的耐泡程度。这种方法虽然更加繁琐、费时费力,却可以使茶友们尽量避开各种“坑”,相对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一款茶的耐泡程度。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