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文章,说鸡蛋与鸡蛋的营养成分差不多,所以挑便宜的,再多些量就可以了,以前,作为科技来说,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但是遇到了普洱茶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离谱,当我去学了审评之后,我发现,我错的更加离谱,当我学到高级后,随着领悟力的不断提升,我发现,科技,按照现在的发展,根本就是错的,我们一直延续错误在发展,曾仕强老师曾经说过,方向的正确性比速度更重要,是的,我们现在正朝着相反的一面加速,我们认为一个标准可以完成很多事,我们认为制度可以省很多力,但我们没有想过,这个方向到底是否正确?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年一变样,七年大变样,目前很多东西都没经受住考验。就连食品,老的都知道,我们吃的食物,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所以,本次说茶,有必要来说一下,普洱茶与普洱茶之间差异性大不大?
有的人说,海拔土壤等等有差异,肯定是很大的。经过实验室理化分析,茶叶变成理论,除了极个别的茶树品种外,大多数相同的茶,内含物质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普洱茶只是叶子,口感,滋味等之分,品质上,几乎类同,也就是说,我们除去地域口感的芳香物质不同外,检测的内含物质成分相比接近,基本没差异。真的是这样么?
作为审评来说,灵敏的口腔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有些东西,需要经过审评才能获得,在经过多次审评后,发现了一些不一样,有人说,等级高低也就决定了耐泡度,是的,等级高的,成熟的芽头应该更耐泡,但,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相反,这是因为茶叶芽头的浸出物快,等级差的浸出物相对慢,所以口感芽头好,但是由于采摘嫩度好的关系所以受不了高温。这是一种说法,但是,事实打脸,在运用中,这一条根本不适用,无法运用到所有茶中。当等级相差无几的时候,耐泡度与口感的接受度成了重点,而耐泡度的问题决定了茶的品质。最后也就得出了一个答案。相同等级,耐泡度高的,香气滋味口感好的,品质好。这不是废话么?别急,往下看。
耐泡度好,等于什么?我们从耐泡度的实践中知道,同等级下,耐泡度越高大多属于内含物质多的表现,而人们喝茶,喝内含物质就是喝营养成分,而且是有效营养成分,也就是说耐泡度的内含物质表现的是营养成分,最终,这也说明了,茶为万病之药的效果与现今社会研究的茶功效是属实的,所以说,我们喝茶应该喝出健康来,而不是没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喝有品质的普洱茶,这就间接地说明了一件事,品质与品质之间是有区别的,也就说明了一份价格一分货属实,也就是说,在一片叶子的“种”,有的是两条腿,有的是火箭。
遗憾的是,我们虽然知道这个原因,可我们的认知从80后开始包括我在内,都属于科技一类,因此,我们对于怎么“吃”的方法基本不懂,这里有很多问题,有农药麻痹的问题,有自以为是问题,有耐心问题,有断章取义问题,是的,我们的评测基于我们的整体全面认知,我们的认知不如上一代,而且出了很大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中医的效果越来越差?为什么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营养效果好像没了?你说是病毒升级了,真的是这样的么?青霉素一代为什么比五代青霉素对现有疾病更有效?但副作用很大,不是么?这证明了,我们的病,目前还没有升级,只是我们的认知降低了,为什么这样说?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自2000年后,降低了不少,这个是什么认知?我们自己判断。
那品质差异是否可以以量取胜?目前来说,不可能,为什么?活人与僵尸的区别大家应该能分辨吧?从传统说起,需要28小时的体验,没有这个体验,我们做不到正确的认知,《一句话入门普洱茶》是我对28小时的总结,这是我真实得到的领悟,我们反观再来看看科技,是的,科技证明这31条用了70年,而我用传统,只有28小时,如果要做到精确控制,台地茶品质稳定,但是不保证人的健康,我认为这样的品质问题属于假性稳定,这跟一个活人和一个好看的僵尸类似。僵尸的化学性质以目前的化验或者表面看,非常稳定,去博物馆就知道了不是么?因此,我们很多人承认了品质差异,但是在品质与价格无法对等的情况下,我们迷失了,因此,我能帮助大家做到的,首先是28小时入门普洱茶,学会真正地辨识食品的安全性。
(责任编辑:茶小仙)